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之死与太阳之殇

(2009-07-22 15:49:26)
标签:

季羡林

任继愈

日全食

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胡说八道

【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首页推荐,感谢博导长笑老师】

今天是五百年一遇的日子,“大日食”横扫南中国,北方则见到了日偏食。据说能够见到日全食的城市里,人们举着胶片、电焊面罩和蓝玻璃张望天空。其实太阳每天都挂在天空,但除了天文学家和爱好者谁曾如此热衷观察过?只为今天月亮遮住了它的光亮,所以我们才觉得有必要去看看,大概我们都有幸灾乐祸的偏好。——对于地球人来说,太阳五百年里第一次被月亮打败,我们兴奋不已。其实失败的假象反倒告诉我们:相对于人类,太阳是永恒的。我们每天生活在太阳的影子下,永远不能逃避,即便五百年一遇的日食这天。要说这样的殇事五百年一遇就很新鲜的话,那么我们经过的每一秒钟都是不会再有的,每一秒钟都是独一无二的时刻——把独一无二的东西都留存下来,估计就再也没有空闲做别事情了。

 

但是,有些独一无二是需要我们纪念的。本月是中华文化的“殇”之月,两位当今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代表者季羡林和任继愈同时辞世,但凡有一丁点关心中国文化的人,一定哀痛不已。送别的人群已经意识到:大师仙逝之后,传统文化似乎再无“代言”之人——网络上已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出于善良之心,痛悼生命的结束;我们出于责任之心,嗟叹自此之后,怕再难有如此精心于延续传统文化并做出大成就的大师。世间每天都有人死亡,本月病逝的两位,因为有传承文化的重任在肩,所以我们愈加悲伤。但是,我们毫无理由因此认为中华文化就此“死亡”,因为大师为人的品性和为学的成就很像太阳的光芒,短暂的日食之后,还将光照将来。

 

 “不是种族造就人,而是文化造就人”,法国作家德尼·贝多莱在《列维—斯特劳斯传》中这样说。文化的产生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标志,换言之,只有有了通常意义上的文化,动物才变成了人(——蚂蚁的合作、蜜蜂的分工也可以被称作一种“文化”,但这与人的文明教化无关)。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绵数千年而不曾中断的文化——革新与进步不是中断,而是在保留原有精华的基础上的递进。着眼在更广大的视域中,我们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解释了传统的重要价值。日全食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不是文化;但我们都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去看太阳,反倒构成了一种文化——关注日全食固然重要,关注文化更加重要。大师作为文化的代表,我们哀恸其逝固然需要,但更需要的是知道怎样珍惜其逝后的时光。

 

2009-7-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