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把好奇当攀比

(2009-02-20 07:44:42)
标签:

幼儿教育

幼儿园

幼儿心理

攀比

成人世界

论语

孔子

教育

分类: 胡说八道

【2009年2月19日《保定日报》刊发】

 

朋友的孩子到了入幼儿园的年龄,但夫妻俩拿不定主意送哪家幼儿园更好。于是逢人便询问一番,结果自然是众说纷纭,闹得他们更没了主意。其实他家附近就有一家办学条件好、师资和管理水平都非常高的国办幼儿园,问他们为何不把孩子送去,他们说:“听别人说上这个幼儿园的孩子家庭条件都特别好,孩子们相互攀比的现象很严重。”孩子们“攀比”的事情真的很严重吗?换句话说,幼儿园的孩子们是在“攀比”吗?

 

人从出生到成长,除了身体发育之外,心理的发育更为重要。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孩子入幼儿园的最佳年龄是3-4岁之间,这样经过3年左右的集体生活,便能很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而幼儿园这一段,是孩子从幼儿向儿童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心理的最大特征,就是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这一段(即3.5-7岁前)则表现最为突出。孩子从家庭中走出来,老师、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吸引他们。也正是在这种吸引的刺激下,孩子逐步走向成熟。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不具备成人那样的社会道德荣辱感,他们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基本上出于直观感觉,而不会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家长切莫将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当作成人之间的“攀比”。例如某个孩子穿着一件漂亮衣服,或者拥有一个好玩的玩具,同班的其他孩子并不会因此产生"我不如他"这样的自卑感,他们的希望也大多是想拥有一身漂亮的衣服,或者一个新奇的玩具,但未必是和其他孩子相同的。孩子家庭条件的悬殊所造成的物质条件的差距,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并不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家长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心理。与其说孩子们在“攀比”,是不是家长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呢?

 

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意指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的区分。在国家大力提倡教育公平的今天,相信优质教育资源更不会因家庭的贫富而有所偏向。因此,低幼孩子的家长担心孩子“攀比”,而不敢将孩子送入好幼儿园、好学校的想法并不正确。

 

2008-02-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