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不能承受之重
(2008-11-21 08:36:04)
标签:
教育育儿书包减负课业负担社会责任教育法规保定日报教育时评 |
分类: 胡说八道 |
书包不能承受之重
每天送孩子上学,常看到有家长替孩子背着书包送到校门口。有时很是不解:连书包都替孩子背了,还何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过拎一拎儿子的书包,不免又原谅他们了:孩子的书包分量确实不轻,难怪还有孩子用带轮子的旅行箱一样的书包,拉着上学来,仿佛刚下飞机的样子。回想我辈小时候,何曾有过这样重的书包?想想那时也是一种幸福,虽没有肯德基、麦当劳可吃,但起码不用承受书包的重压。
减负喊了若干年,以至于这样简化了的词语常见到写出来都不用引号。只可惜我们只注意了词义中狭义的一面,即只想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却丝毫没有减轻学生书包的重量。这又是为何?原因在于我们把许多不应只靠学校来完成的教育任务全塞进了学生的书包,科技活动有《科学》、美术教学有《美术》、练习电脑有《信息技术》,加上消防、交通安全、廉政文化之类的小册子,门类齐全,基本上涵盖了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主干学科;还有老师要求购置的字典、词典、“练王”、“学王”、“考王”,以及语文课上指定阅读的课外书。林林总总的书加起来,书包缘何会不重?
书包重了,学生背着费力,而这样多的书又都要用到,难怪学生们校内校外忙的一塌糊涂!再无童年快乐和青春朝气可言。“书包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只是个表面现象,实质是教育功能的社会分担方式出了问题。本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完成的教育任务,如今快成了学校唱“独角戏”,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找学校,在社会上打架斗殴找学校,闹了小病怪学校食堂不干净,上下学路上出了交通事故也赖学校安全教育没搞好----另外两方大有“看热闹”的嫌疑。假如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得到应有发挥,课外阅读、电脑练习、写字训练之类的可以在家中完成,而熟悉科学知识、科技制作活动可以在社会上的科技馆、天文馆、图书馆、动物园、植物园完成;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廉政文化教育之类又可以通过演习或参观社会相关单位完成。如此一来,学生的书包还何须再重?
笔者无意诋毁教育政策,因为《教育法》之类的法律法规已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只是执行起来收效甚微。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教书育人是学校的职责,但并不是对学生的所有教育都要由学校来完成。只有“三位一体”的教育制度落到实处,才能根本改变“书包不能承受之重”的怪现象。
(刊于2008年11月20日《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