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级别最小且不具有任何行政内涵的主任”,然而他却肩负着世界上最神圣的职责,他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健康个性的培养者,道德行为的示范者,学生人格的践行者,影响学生人生的决定者。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班级,班级的核心管理者是班主任,由此可见班主任在学校生命线上的重要性。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育是人生,人生的真谛在于发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当代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新形式下,在“科研兴校、教育为本”的今天,班主任作为知识、能力、思想的传播者还承担着社会最神圣的使命,那就是需要我们用实践去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用智慧去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作为班主任要适应新世纪的变革,要立足新课改,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班主任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她需要知识和智慧,需要信心和耐心,还需要真心和细心。班主任工作要做好,就必须努力提升班主任这份工作的专业素养,必须将这份工作做到实处,讲求实效。
首先,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有良好的师德,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班主任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大家经常提及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就目前的情况看,品格因素和道德因素对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形成影响最大。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都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父母的替身。许多学生们都把自己的班主任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他们的态度、情趣、品行等。一个班级的班风,客观的说就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班主任的人格成为师德的有形的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令;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人格的力量。学生往往从班主任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因此,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平等、客观、公正,充满责任感;具有一颗真诚的心,关爱的心和宽容的心。
第二,班主任要完善自身的形象。学生对班主任的形象感觉形成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仪表,二是行为习惯,三是工作作风。仪表主要看这个班主任的衣着、发式、举止、姿态、风度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自己与身俱来的独特性,上海处在改革前沿、经济发展极具优势的发达型城市,有许多班主任在个人仪表追求上呈现出多元性是可以理解的。但多元性、独特性和包容性并不排斥对教师仪表,尤其是班主任仪表统一性的要求,这个统一性就是:穿着要整洁端庄,发式要简洁干净,举止要优雅有度,对自身仪表的追求,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一个班主任的审美情趣是否高雅。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职业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仪表这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如果说仪表是给学生做人的榜样,那么我们的行为习惯和工作作风就是给学生学习和做事树立榜样,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身教作用是大于言传的,它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一个班主任,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自己上班却迟到;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自己上课却不认真。我们可以想象,真有这样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让自己的学生信服。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学校领导都不能以身作则,我们广大的教师是肯定难以信服领导的管理,即使这个管理很正常,很必要,但肯定会在我们的执行中打折扣的。
第三,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不断锤炼语言,有时在办公室里总会听到一些班主任埋怨说:“我都和他讲了无数次,但他就是不改。”学生不改不良的习惯,或者学生的改变与我们预期的效果差距很大,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忽视的是,这样的结果可能与我们在与学生交流中运用语言的不当有一定关联。在与学生交谈中,语言的运用往往会产生双重的效果,它可以激励一个人也可以挫伤一个人。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做班级和学生工作中,要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班主任的语言素质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纯洁性、语言的简洁性、语言的激励性和语言的启发性四个方面。
语言的纯洁、文明、健康,醇美可以触动学生心弦;语言的鲜明、简练,在立场上不含糊其词,在表述上不拖泥带水,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语言的热情、诚恳、风趣,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语言具有独到的见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帮助学生明事。如果作为班主任能在语言素质的四个方面不断提高,我相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四,“爱”的教育应该是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核心。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的爱更困难。由于师生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彼此之间要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是一件很费心思的事,要达到这一点,班主任要花费很大的心思。然而,热爱学生的心理又是每一个班主任必不可少的。我理解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的行为。然而对学生之爱却出自班主任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无私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等等。因此,班主任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第五,学生的良好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的结晶,教育乏力往往也是因为学校、家庭、社会缺少沟通合作的结果。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家长最直接的联系者,应该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在做好与家长沟通的工作时,应该明确:
1.问题孩子背后常常站着问题家长。
问题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往往表现为四种形态:一是无暇照顾孩子;二是过高要求孩子;三是强行安排孩子生活;四是放纵溺爱孩子。这些亲子关系的不当处理是引发孩子问题的重大诱因。这些家长的共同错误在于,不懂得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针对以上类型,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能够将问题家长进行归类,根据不同情况,组织不同的谈话内容,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2.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
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要求之一;但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特别是在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中,与家长沟通时要慎之又慎。运用得好,将有助于对学生的管理及转化;如果运用不好,小则有损于班主任的威严,大则造成与学生的对立,甚至失去学生的信任。因此,我们在是否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要做到两个一。第一在准备告知时要把握一个尺度,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简单而频繁地找家长,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反感,其教育效果自然不会好。“你什么样子,快让你家长来!”这是我们班主任在气愤之时常讲的一句话,我想,这种情况下,找学生家长是否合适?什么时候找学生家长才合适?我应该如何跟学生及其家长沟通,效果才会更好?我们不能因为宣泄情绪而不顾及教育的后果。第二在不准备告知时,要坚持一个原则,即涉及到学生人格、品格、心理等问题,打架、早恋、无礼等行为要告知的必须告知,不能因为学生的一句“不要告诉家长”就一切免谈,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已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因此我们班主任必须具备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维”能力,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促使学生社会化。
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班级的发展是完全统一的。既然命运将我们安排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既然我们从事着班主任这份责任重大的教育工作,我们就努力做好它,做出个样子来,做一个受学生和同事敬重的班主任。做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不断地保持职业的激情,不断地进德修业,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用完美的人格熏陶学生,用美好的形象影响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把爱平均分给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以勤恳踏实做好班主任工作为荣,以消极不作为搞形式主义为耻。让我们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