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县明古寺的传说
(2020-06-02 11:42:21)
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张村乡的明古寺,始建于唐代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寺院坐北朝南,南至铁老爷庙100米;西南至西门豹投巫治水的漳河大堤约一华里;西至邺都曹三台(传说关帝曾在三台点阅过曹兵);北至宋朝余太君抗辽屯兵的地方、奶奶庙三华里。
临漳县历史悠久,旧县的县城位于小庄,而明古寺距老县城约四华里,寺院遗址在三个砖头岭里,挖出几根大梁,十几根明柱,两个香铁炉,供案破桌,二尺多长大砖,几方柱础石墩,(房顶上)的兽。另外还发现了一米多长的大石锁,据说是第一次建寺院时打地基之用。
在遗址处还挖出三座石碑,传说石碑的表面,能治小儿惊风,所以人们将石碑上的棱角都刮平整了。
明朝初年的大移民运动,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徙了部分移民到临漳县明古寺一带,在东西桃园村落户,将东西桃园两个村改名为东明古寺村和西明古寺村。后因漳河水泛滥,西明古寺村的一些百姓迁到寺后一华里,名新明古寺村。
洪洞移民后裔定居古寺后,新建的寺院重立了大殿、二殿、山门,东西厢房。山门西边,新修了单独小院的麦奶奶庙,工艺精致,美观
大方。
寺院路东边,有一眼天然的古老泉眼,形成水井状,井筒弯弯曲曲,井深不见底,有物落其中则发出铜音响声,响声能传百米开外。
站在井口往下看,有阴森感。传说此井是一位蟒精、人称王爷的引水池,这位王爷本是五台山的神灵,经千年修炼成为正果,来到寺院和西天古佛同享香火,受人祭拜而保百姓平安。回隆集有一个跑马车的人叫王全生,有一次夜间路过井边时,马不前行,王全生手提马灯向前查看,发现一条大蟒盘在路西的大殿明柱上,而蟒蛇头却隔大路伸入井里喝水,王全生惊吓万分,赶紧逃离。
有个看寺院的叫董三具,河南蔡村人,平时与他年迈的母亲在寺院生活,供奉神灵,打扫内外,浇花浇树。董三具身体虚弱、少气无力,没一点精神,在寺院转圈也是手拄拐杖。寺院有一把青龙偃月大铁刀,一米多高、重100多斤,弱不禁风的董三具只要手提大刀,立刻精神倍增,力大无穷,在寺院挥舞起来,招数有章,功夫不凡,令人眼花缭乱,旁观者直呼神灵附体。
寺院有一个铸铁钟,直径1.5米、高2米,传说是此钟是神仙所铸,钟声能传到二十五里外的县城南关。
明清时,寺院有和尚三十名,有寺田三十多亩。这些和尚曾到过漳河南岗上村,降妖除邪为百姓祈福,并为村民治病。
寺院所占的田地,原本是焦家所有。焦风连之母,虽年岁已高,但遇农历的三、六、九日和初一、十五,则整天在寺院敬神服务,做清洁卫生,大家都尊称她为庙主、管主、寺院地东人。那时塑神像用的神土,取自河南省韩陵山定国寺,虽距明古寺约60里地,中间隔着漳河,焦风连之母带领一群善男信女去背土。这些小脚妇女,为背神土,废寝忘食,起早贪黑,为了寺院的香火旺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表达虔诚之心。
东明古寺、西明古寺、新明古寺三个村,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有一个健康、文明的文化场所,乘国家改革开放和保护文物古迹之际,三个村百姓自愿捐款捐物、献计献策,在三个村的支部和村委带领下,选举了建寺管委会,大家兴高采烈、轰轰烈烈,雷厉风行将建寺工作开展起来了。
焦永山先生,曾在矿区天津施工20多年,大家选举他任寺院管委会组长,负责建寺的全面工作。近年来,焦水山先生不分昼夜的奔忙,不辞辛劳,呕心沥血,为建寺工作竭尽全力。
新建的明古寺仿古建筑,雕刻典雅,显赫威严,立方卧坎,雄伟壮丽,雕梁画栋,透刻花草,四大挑角,二龙戏珠,红明柱琉璃瓦,彩檐刻绘,金碧辉煌,美观大方,各样装饰一新,大殿、二殿、三殿、山门,一连串官厅样过厅式,大殿塑神像,三座大佛,两侧十八罗汉,佛爷前是王爷,两侧对联:功在佛门关殿长存,明朝古寺永著千秋。
二殿迎门老关爷,两边关平、周仓、猴王,两侧城隍、土地、东海龙王,后门伟陀大将,二殿是过厅式前后门,前门对联:青龙偃尽千秋月,赤兔追踪万里风,后门对联:结桃园兄贤弟义,扶汉室君圣臣忠。
三殿迎门弥勒大佛,坐像两米五高,两侧四大天王,对联:了却人间多少事,笑开天下古今愁。
东院三座配殿,王爷殿。坐像两米高,对联:建功立业明古寺、千年修炼五台山。
财神殿坐像两米高,对联:手扶摇钱树,人民奔小康。
张天师殿坐像两米高,对联:除天下奸邪极恶,为人民忠孝真诚。东厢房十间,全挂阳台走廊,办公室伙房,住宿、仓库。
西院杨仙殿,殿不大,但工艺精致,美观大方,十分动人,对联:来去人不见,行走一阵风,山门对联:感谢中央感谢党、信仰自由心舒畅。
为了纪念老关爷生日,本地百姓约定了五月十三庙会,如果那几天下了雨就是老关爷磨刀雨。一到会期,香火旺盛,香客云集,留连忘返,庙会延至数天。
寺院大门对联:保文物开发旅游,忆历史如在眼前。
为了保护文物单位,严禁违法活动,寺院组织建全,有管全面的负责人,有会计,现金保管,上礼记帐员、保管员、门卫、电工等,分工明确,人员到位。
追忆1949年的建国初期,国家关心儿童上学,将寺院改成学校,过去的念经声变成了读书声、体操声,给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来学校搬迁了,寺院又重新规划。
现在的寺院,硬化了路面,碑坊林立,松柏成行,一二三殿门前各立15米高的旗杆,景致如画,鸟语花香,其他数根10米高旗杆也都立庙路两旁,寺院宽敞整洁,绿树成荫,进了寺院有步入仙境的感觉,风景宜人,静养胜地。寺院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配备了讲解员,比古道今,不忘党恩,来参观的香客,进了寺院,心情舒畅。农历的三、六、九日和初一、十五,远近香客纷至沓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鞭炮阵阵,歌声、笑声,红旗飘飘,彩旗招展,浩浩荡荡,锣鼓喧天。现寺名长播,扬名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