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留园

(2017-07-10 18:19:28)
标签:

苏州

留园

鸳鸯厅

冠云峰

图片

分类: 出游——国内游
    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来苏州玩过一次,游览了虎丘、狮子林、拙政园。5月30日,再到苏州,浏览过留园,四大名园就齐了(其它三大名园是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

    留园每30分钟有一次简单的免费讲解,凭身份证领一副耳机,据说,留园内不允许用扩音器。但是经常看到带团的导游用扩音器解说,也没看到有人阻拦。在留园,虽然听了讲解,还是有些懵懵懂懂,但是不听讲解,就更不知其所以然。同样都是园子,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怎么就是四大名园,就是世界遗产了呢?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江南的富豪普遍做事低调,那么大个园子,却只开了这么个小门。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廷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后,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http://s8/mw690/0019nhE2zy7cvMScJ2n07&690

http://s1/mw690/0019nhE2zy7cvM3g024f0&690

    留园有三件宝,即大理石座屏、冠云峰和鱼化石。这是五峰仙馆内的第一宝:“大理石座屏”,这座大理石座屏非常珍贵,石质好、石纹妙、尺寸大,仔细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明月、清风、野山、飞瀑集中于一块石面。这块直径1.4米的大理石采于云南点苍山,有“雨后静观山”“风前闲看月”的境界,全国罕见。

    这是留园三宝之一的“鱼化石”,这块鱼化石呈薄片状,像云母一样层层剥开,上面有二十多条小鱼栩栩如生,头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鱼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据专家考证,是在一亿四千多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将鱼虾掩埋凝结而成的。

    这是留园三宝之一的冠云峰。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

    介绍完这三宝,讲解员的讲解就结束了。剩下的,就需要自己看各个景点的文字解说来参观了。这个园子,不说其建筑特色、造景艺术,光是这每个建筑物或者景点的名称,那学问就深了去了。很多名称都是出自古诗词,古代的典籍。对于我们这些没怎么读过古文的人来说,感觉在这里自己就是文盲。

    冠云亭,冠云,峰名,为观峰而设。亭为六角攒尖,顶部饰有如意桔子。

 
    林泉耆硕之馆(俗称鸳鸯厅)。“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连起来讲就是: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林泉耆宿之馆也叫作“鸳鸯厅”,它是一屋两翻轩,室内被屏风分隔为南北二室,南北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
 


    据说是为了让园子更接近自然,所以,门口的台阶就修成了这样。

    五峰仙馆南边小院的假山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假山,从中可以找到十二生肖模样,这些石头堆叠成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

    轩边的小院中,上面的这块石头像不像俯冲下来的老鹰,下面的石头像不像昂头向上的猎犬?所以叫“鹰犬斗”或“鹰斗猎狗峰”。

    洞天一碧,建筑为小屋一间,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称亭。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内,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故名。
    揖峰轩,宋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
    清风池馆,《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又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
 
    这是六扇花窗,看出去是不同的景色。

http://s10/mw690/0019nhE2zy7cwH9CiZr29&690

http://s8/mw690/0019nhE2zy7cwHfCnTV47&690

http://s1/mw690/0019nhE2zy7cwGuwoQ8a0&690

http://s8/mw690/0019nhE2zy7cwHi98uH07&690

http://s4/mw690/0019nhE2zy7cwGxiX1973&690

http://s14/mw690/0019nhE2zy7cwHmwkVf2d&690

http://s6/mw690/0019nhE2zy7cwHKHqhTe5&690

http://s15/mw690/0019nhE2zy7cwHLA6Lkfe&690

http://s15/mw690/0019nhE2zy7cwHMjIIu7e&690

http://s16/mw690/0019nhE2zy7cwHpRYWr9f&690

http://s7/mw690/0019nhE2zy7cwHqJQyO16&690

http://s6/mw690/0019nhE2zy7cwI8INGla5&690

http://s3/mw690/0019nhE2zy7cwI9tuDg22&690

http://s14/mw690/0019nhE2zy7cwHtGveJ2d&690

http://s4/mw690/0019nhE2zy7cwHuAnoDb3&690

http://s10/mw690/0019nhE2zy7cwIeDEtre9&690

http://s7/mw690/0019nhE2zy7cwIfzg58d6&690

http://s9/mw690/0019nhE2zy7cwJ2SeaQa8&690

http://s4/mw690/0019nhE2zy7cwIhgrhVd3&690

http://s1/mw690/0019nhE2zy7cwJ59WiQe0&690


    自在处,宋陆游诗“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以为名。前侧一峰名“朵云”,对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雕刻精美,为明代园林遗物。



    北部开辟成盆景园,陈列盆景名品500余盆。


    活泼泼地,殷迈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名。建筑为水阁形式,或称水榭。单檐歇山造,四面环有走廊。

 
    闻木樨香轩,木樨,即岩桂。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
 

    涵碧山房,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

http://s13/mw690/0019nhE2zy7cwMxXNIobc&690
    恰杭,明瑟楼下方室称“恰杭”,杭:《唐韵》与航同,《说文》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处看来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此名盛氏时已有。
http://s6/mw690/0019nhE2zy7cwMyF4Eda5&690

http://s10/mw690/0019nhE2zy7cwMzkW13b9&690

http://s9/mw690/0019nhE2zy7cwM8g11S78&690

http://s6/mw690/0019nhE2zy7cwM8Km6V15&690

http://s5/mw690/0019nhE2zy7cwM9p2w494&690

    过去常说,官宦人家门槛高,你看看这门槛,得有多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