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洪氏作文讲席所
洪氏作文讲席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19
  • 关注人气:2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原来春天一直都在我身边   指导

(2014-04-17 14:30:19)
标签:

校园

题一:请以“原来春天一直都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 若选题一,请按要求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②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20行);

③ 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④ 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⑤ 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名师指导

题一是全命题作文。引导考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叙写自己身边的生活故事,是本题命题的初衷。此命题有较大的改进和优化。一是题目较长,限制性增强,同时给考生增加了审题难度,更接近命题作文的本质特征。

认真揣摩命题的隐含信息是审题和构思的前提和关键。“原来春天一直都在我身边”大致隐含这样几个关键信息:原来、春天、一直、我、身边。“原来”表示发现真实的情况,暗示原先不知道,后来才发现、悟出;“春天”是题目的题眼,是审题的关键,很显然,本题中的“春天”并不是指“自然界的季节”,而是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情感”,如: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社会上的义举、良好的道德情操、美好的情感体验等;“一直”表示状态始终保持不变,暗示“春天在我身边”的延续性和持久性;“我”表明叙事的主体是作者本人,是“自我”;“身边”表明靠得很近,暗示“春天”与“我”相关,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此,我们认为,凡是以叙写并讴歌与自己有关联的、美好的事物(包括人、事、物、现象、情感等)为主题的构思,都是切合题目要求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少粗心大意的考生容易将题目看错,误写成“原来春天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改变并扩大了文章的叙事“主体”,这样会造成无谓的丢分。

题二是漫画材料作文。理解漫画材料的思想内涵是审题的关键。漫画材料是一幅“人”字卡通画,画面内容极为简单,卡通人物形象“很萌”,易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灵感。对于漫画的主题,命题人通过“提示语”进行了表述:“做人,应该像个‘人’字——互相支撑,要脚踏实地,要积极向上。”这样就大大消除了考生看图、审题的难度。根据提示,我们就可确定以下话题: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立足现实、真抓实干、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等。一般说来,考生只要能围绕这些话题进行构思立意,就能避免跌入偏题、离题的误区了。当然,从漫画材料中可以提炼的话题和主旨远不止上述几种,考生围绕其他话题进行构思行文,只要能扣住“做人”这一点,也是符合题意的。

考场满分作文一

原来春天一直都在我身边

昆明考生

“你还要不要我管,如果不要,我以后不会再多说你一句。”我的房间外传来爸爸大声呵斥我的声音。

爸爸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呢?事情还要从那天中午说起。那天,爸爸妈妈有事儿出去了,我就偷偷地溜进他们的房间,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天昏地暗地玩儿起了“绝代双骄”。不料妈妈提前回来了,我被逮了个正着。到了晚上,爸爸回来后,妈妈随即参了我一本,爸爸勃然大怒,怒骂夹杂着唠叨统统向我砸来。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就说:“好了,不要唠叨了,我以后不碰了。”“好啊,闲我唠叨了,那以后我再也不管你了,成龙你上天,成蛇你钻草!”我心想,不管就不管,谁稀罕!

从这以后,爸爸真的对我不闻不问,完全忽视了我的存在。那晚以后,爸爸从不正眼看我,更不用说是和我说句话了。我觉得爸爸从此不会再爱我了,我甚至想过,我是不是他的亲生儿子。

唉,以前每天上学总是爸爸叫我起床,现在他不叫了,都是妈妈来叫,有一次妈妈睡过了,害得我错过第一节课,挨了老师的一顿臭骂。以前他总爱唠唠叨叨地问我在学校里的事情,总不厌其烦地问我每次测验的成绩,现在他沉默了,我的耳根算是清净了,但是心里却很郁闷,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面对这种情况,我并不妥协,所以我们父子的关系每况愈下,大不如前。

大约两个星期之后的一个晚上,天气寒冷,我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爸妈也在一旁。我忽然咳嗽起来,而且咳得很厉害。爸爸终于忍不住说话了:“咳嗽就吃点儿药。”语气挺温和,但我并不在意。爸爸站起来,去翻药柜。翻了一阵,他起身穿上大衣出去了。大约20分钟后,他买来枇杷止咳露等药,并给我倒了开水,说:“儿子,吃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句话把一旁的妈妈逗乐了。妈妈说:“看看,我家官人主动向儿子妥协了!”这时,我心里一热,百感交集,我觉得爸爸心里还是装着我这个儿子的。我说:“爸爸,是我不好,我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我!”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开心地笑了……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原来,父爱一直在我身边,春天也一直在我身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