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愈其人其事
(2024-08-25 09:46:30)分类: 科举资料 |
|
|||
李愈(1509-1578),字惟中,号蒲石,平定人。明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科山西乡试第二十九名举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会试第二百八十六名、殿试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名进士。平定州城为李愈立有进士坊。李愈历任南京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郎中,升广东司郎中,擢凤阳知府。平定州城为李愈立有职官坊:父子金紫大夫兄弟同科进士坊。李愈著有《庐阳稿》《金陵集》《潞河漫兴》《金台杂咏》《林间和唱》等,汇集而成《蒲石山房集》。
家 李愈所属的平潭垴李氏家族,是平定的名门望族。明清时期,其家族的进士、举人不少,且都进入仕途,数过半百。具体到李愈,《明代进士登科录》记载:“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登科录:李愈,贯山西太原府平定州,军籍,州学生。治书经。字惟中,行二,年二十七,正月十六日生。曾祖璞,祖凤(遇例冠带),父应奎(纪善),母董氏,继母穆氏、吕氏。重庆下。兄念(同科进士),弟慈、稔、慤、意、感、恳、常、凭、总。娶杨氏。山西乡试第二十九名。会试第二百八十六名。”《明代进士登科录》所载内容来自明代朱卷。考生考中后,辄刻朱卷,朱卷载姓名、字号、履历、籍贯、出生年月日及上起始祖下逮兄弟叔侄妻室子女之名讳。朱卷呈礼部,礼部据此汇编成登科录,故此记载真实可靠。从《明代进士登科录》中我们看出: 李愈的乡贯是山西太原府平定州,但是其户籍是军籍,估计这个军籍来源于他的祖先。李愈的父亲李应奎,据雍正版《山西通志》记载:“李应奎,平定人,正德庚午举人,授高陵教谕。历任巩昌、庐州二府教授,伊晋两藩纪善右长史。高陵吕楠称之曰:孝友之行,可通神明,笃信之学,不愧往哲,有过目成诵之资,食荼茹苦之节,振颓激顽之才,先人后己之行。”李愈的生母是董氏,继母有穆氏、吕氏。李愈考中进士的时候,除生母外,祖父母及父亲、继母皆在堂。 李愈的曾祖是李璞,祖父是李凤。据光绪版《平定州志》第八卷记载:“李凤,字来仪,璞子,封顺天府推官。弘治间尝以大户运粮宁武,有同役陈谟被酒遗金,凤拾置旅舍取还之,谟跪谢曰:‘微君吾几入鬼录矣’,割其半酬,却不受。又有同运而窃其金者,凤得其状,倾囊代偿,或嗷嗷讼则曰:‘也已祕之,吾不忍其置于法也。’继前人以积德,培后世之昌基。子孙繁衍,科名踵接。” 李愈的生母董氏,亦是名门闺秀。李愈在他的《明敕赠孺人先妣董氏暨赐孺人继先妣穆氏行实》中记载:“先母董氏,世平定东隅人。曾祖琰,益都簿,元左丞吕忠肃思诚之婿也;祖福臻,东昌府学训导;父璜,郡庠生,博学能文,雅有时誉。”说明董氏为吕思诚的曾外孙女。董氏对儿子要求甚严,“诸儿虽甚爱,而莅之甚严。过其前凛凛,衣食不敢择美恶,戏具不敢令其亲见也。”李愈有兄弟10人,他排行第二,其兄李念,与李愈是同科进士。李愈考中进士时已经结婚,娶的是杨氏。 据《明中宪大夫直隶凤阳府知府蒲石李公墓志铭》记载,李愈生八子,分别是采、术、棨、宋、桨、榘、琴、柴。其中李棨中式举人,出任凤翔县知县。雍正版《凤翔县志》记载:“李棨,号景蒲,平定州举人,万历辛亥来知凤翔县,大有惠政。兴学校,改作南门,而科第继起。青衿张美掘地得银,人讦之,棨曰:‘彼自得银,何与尔事?何与我事?’人服其廉。邑产嘉禾两院,批创修县志。今志与校俱不存。升南京兵马指挥。” 李愈的孙子李可贽,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李可贽,字宪陆,棨子。岁贡,任济源县教谕。会寇乱,上官验其才,委县事,授兵千五百人,亲冒矢石诛河北贼二万余。迁南阳令,后署武陟。援汴之兵千余人,鼓噪城下,可贽匹马入军中,以义抚之,遂收其众。后归老。著《明事纪略》。” 李愈的家族,是平定著名的科举家族,先后共出了8名进士,包括李念、李愈、李玉书、李培荣、李约、李光万、李印万、李谷人。另外中式举人的也大有人在,其中还有嘉庆丁卯科山西乡试解元李绳宗,庠生则难计其数。李氏家族为平定成为“文献名邦”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 从《明代进士登科录》中我们看出:李愈考中进士时是27岁,据此推算,李愈出生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正月十六日。李愈8岁时就随在外做官的父亲读书,据乾隆三十四年版《平定州志》第八卷记载:李愈“少随父读书高陵学舍,吕文简公一见,摩其顶曰:‘异日当为国器!’初除南京太常博士,文简为少宗伯,时以暇豫周旋诲接,学日益进”。从中看出,李愈在陕西高陵县随父读书时,就认识了吕文简公吕柟。吕柟是明代正德三年状元,关中名儒,曾任南京礼部右侍郎,高陵县是他的故乡。他与在高陵县任职的李愈父亲交往甚密。李愈父亲李应奎后来到巩昌、庐州担任教授,李愈与其父门下弟子谈经论文,学业日进,走上科举之路。李愈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与叔父李应箕在山西乡试同中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与兄李念同榜中式进士。 李愈中式进士后,出任南京太常博士,职责是掌管祭祀、礼乐、选试博士,没有多少公务可忙。但是李愈坚持学习,适值吕柟亦在南京任职,两人相处甚密,从政之暇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李愈在吕柟处得到教诲,学问进步很快。 李愈在考取进士7年后(中间丁母忧3年),调任户部。嘉靖二十四年(1545),闰正月,朝廷遣户部郎中李愈往真定等处查理军储。当初保定巡抚郑重以军饷缺乏,请再发帑银数十万,而户部认为:自去年秋天护秋以及虏寇以来,前后计发客兵粮饷三十余万两,不为不多。往年所调客兵或仅住十多日,或辄经过,只有去岁防守稍久,然召买存积亦且数多,不可能马上缺乏钱粮。肯定其中多有侵盗,所以皇帝就派遣李愈往彼查勘。李愈到现场后,认真核对账目,反复调查支出,最后建议只给银七万两。既为朝廷节省了支出,又堵塞了基层的漏洞。李愈还根据调查的情况,向皇帝“条上便宜四事,明允称最”。后来李愈又“升广东司郎中,差查边镇钱粮。条上便宜五事,并嘉纳明允”。 李愈在考取进士12年后的嘉靖二十六年(1547),升任直隶凤阳府知府。据光绪版《凤阳府志》卷六记载:“凤阳府知府:李愈,平定州进士,(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凤阳,明代皇帝的故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当时“民惰而田野不治”,李愈到任后,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呼声,了解民间疾苦,劝民勤耕务作,公布奖惩措施,明确纲纪六条:“慎尊五美,慈惠媲豹,产宽猛匹,龚黄桐柏,流其沛泽,丰艺荫其甘棠。”公开公平赏罚,促使农民安心务农,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庄稼不误农时,保证国家的税粮,保障了百姓的生活,使凤阳地区“农夫不失其时,百工不失其功。穷无废利,民无游日,财无坻滞,四境欢乐讴吟之”。李愈在凤阳府,“盖三年而治就绪,四序而功底成矣”。 但是,李愈只任了四年,就“炯二疏乞请之言,辄解组西归,优游上德,灌园种树,招隐颐闲”。李愈解组归田后,在万历戊寅六年(1578)正月初五,以微恙终,享年70岁。
著 李愈的科举考试成绩,山西乡试是第二十九名。会试是第二百八十六名,殿试是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名。而其兄李念会试是第一百九十三名,殿试是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八名。 我们今天未能查到李念、李愈兄弟二人的举人和进士的答卷,无从领略他们科举考试的答题风采。 李愈既然有“当为国器”之才,肯定有异于常人之处,即使在中年就辞官归乡,也不会甘于平庸。李愈少时跟随父亲到了高陵,后来又随父亲到了巩昌与庐州,特别是在庐州,李愈16岁就与当地才俊吟咏唱和,并且编辑成《庐阳稿》藏于家。后来,李愈中式进士,到了南京任职,正好在吕楠手下,于公于私,受益良多,其间著有《金陵集》。后来李愈担任户部员外郎中,朝廷派遣李愈到通州督查钱粮,则著有《潞河漫兴》。李愈后来被外派到凤阳府担任知府,虽然政务繁忙,但是还著有《金台杂咏》。李愈解组西归后,优游上德,灌园种树,招隐颐闲。三十年间,著有《林间和唱》等。李愈赋诗作词,挥笔成章,为后人留下了这么多作品,在他逝世之前,将书稿交给儿子李棨。李棨将李愈的这些书稿汇集而成《蒲石山房集》,共五卷。并且请进士出身、国子监祭酒、山西定襄人傅新德,翰林院侍讲、文华殿日讲官、浙江慈溪人冯有经,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陕西西安府华州人刘士忠三人作序。李棨写了《刻先大夫蒲石山房集引》。同时还请时任平定州知州蹇达进行订阅,请平定进士延论进行校订。延家与李家有姻亲关系,李棨娶的就是延家女儿。《蒲石山房集》在李愈逝世三十年后刊刻印行。 《蒲石山房集》在《平定州志》《平定县志》均有记载,但是,现在的平定的文史爱好者只闻其名,未见其书。在笔者编撰《平定古代书目提要》时,经多方查找,终于在保定市图书馆找到了《蒲石山房集》刻本,真是幸哉,这个孤本,填补了李愈研究的空白,为平定历史文化研究增加了新的资料,解决了《蒲石山房集》是存是佚的问题。 李愈的诗文,从冯有经撰写的《蒲石山房集序》中,可以看到对李愈诗文的评价:“不鹜镂冰刻脂之谈,而往往直抒胸臆。时见天藻飙飞,元思滃溢,其冲雅布帛菽粟也,其宏朗黄钟大吕哉。”“余尝谓先生之文,奇古不必北地,雄骏不必琅琊,瑰丽不必信阳,超轶不必广陵,而自成其为蒲石先生,盖泽于理,娴于情,会心而出,信手而成。如《送吕泾野北上文》,暨《怀潭记》诸篇,何诣深而旨确也。”《平定州志》中收录了李愈的不少诗文,有散文《怀潭记》、五言古体诗《赠杨远林高逸》《赠胡爱山》、五言绝句《薄暮望定轩不至》、七言律诗《奇峰山》等。其中《奇峰山》写道: 东游花木正芳年, 皋落奇峰别是天。 兴到只疑云更近, 望家惟见草相连。 浮生迟暮真稀会, 野老攀留定宿缘。 况有管弦频侑酒, 松荫深处醉高眠。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愈辞职回家后的生活状态、处世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