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明留住乡愁——读李林柱同志的《柏井》一书
(2023-11-25 17:54:18)分类: 平定资料 |
由李林柱同志编著、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柏井》一书,聚焦柏井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图文并茂,多维度立体地呈现了柏井村的传统村落文化,对于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维护乡风乡韵乡愁文化空间、促进乡村振兴、开展全域旅游、丰富平定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柏井文化,博大精深。
柏井历史上就是平定的重镇,翻阅史籍,捧读《柏井》一书,我们看到:
1.柏井历史,源远流长。
柏井的历史,有史可查的为《史记》中所记载的“韩信下赵”的战事。其“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古道,就是柏井村前这条古道。“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就是现在所说的“韩信寨”。从此之后,“柏井城”“柏井寨”“韩信城”“淮阴侯寨”等等名称,不绝于史籍。柏井城的历史比平定州城的历史要久远得多。“韩信下赵”的故事,记载于史籍,盛传于民间,留痕于柏井,让柏井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给柏井增添了许多光彩。
2.古道文化,底蕴深厚。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车同轨,广修驰道,其中七条驰道之一的“临晋道”,就是横跨柏井,接通晋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条古道的功能不断变化,从驰道,变成驿道、官道、军道、诗道、佛道。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不论春夏秋冬,都行走在这条古道上。太行山两边有战事,柏井村前的这条古道,就成为了军道,当地人经常会看到“过兵”。文人墨客,感叹于古道的自然景色,吟诗赋词,记录日记。像“题诗独上井陉关”“满路槐花出故关”“好山都在固关西”等等诗句,让人们浮想联翩。至于柏井村中十多座寺观,则让人想到当年佛教、道教的盛况。
到了现代,则在古道的基础上,修建了柏油公路、高速公路,让柏井成为一个独特的“道路博物馆”。千年古道车辙印痕深深,现代公路车水马龙。尤其珍贵的是古道上的四大天门,平定境内唯一留下的西天门,就矗立在柏井村的分水岭上。蓝天白云之下,庙宇巍峨;脚下车辙、蹄印凸凹不平,顺坡而过。当你站在西天门上,对千年古道无不感慨。
3.驿站文化,声名远播。
驿站,是我国古代信息传递、官员休憩的场所,大多建于官路两侧。柏井驿站就处在悠悠两千年比罗马古道还要早的秦驰道上,柏井驿就承担着这样的职责。它是进入山西的第一驿。随着历史的变迁,它见证了我国驿路的信息传递,堪称我国邮政史上的活化石。
同时,由于柏井驿的隶属关系,让柏井声名远播。从明代开始,柏井驿就隶属于乐平县(今昔阳县),所以柏井驿站的历史资料,包括甘桃驿、槐树铺、固驿铺等,均记载在《昔阳县志》里,其详细程度,超过了《平定州志》。
另外,柏井驿来来往往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有的写下日记,有的吟诗赋词,有的记入行程,随着他们的远行,让柏井村也声名远播。
4.晋商文化,独领风骚。
柏井村位于平定“南大道”的重要位置,古往今来,是平定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历史上晋冀两地的物资交换,都会来到柏井,所以在柏井村留下许多晋商遗迹:商号、店铺、骡马店。在这背后的晋商故事,需要深入挖掘。
5.军事文化,惊心动魄。
柏井村处于晋冀交界处的重要节点,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远的如“韩信下赵”,柏井村就其“背水一战”的运筹帷幄处。近的如抗日战争期间的娘子关保卫战,国民政府部兵晋东长城一线,第三军军部就驻在柏井,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就在柏井会见了第三军军长,然后指挥打赢了七亘大捷。
6.陶瓷文化,题材丰富。
平定是著名的陶瓷之乡、砂器之城,其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代。“韩信下赵”的几万兵马,其吃饭的灶具、餐具靠什么?能离开平定的陶瓷?而现在平定发现的最早的瓷窑遗址,就在柏井村。柏井村周边,有原料可做瓷器,有煤炭可作燃料,因此,柏井的陶瓷文化,是平定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柏井》一书,可读可藏。
《柏井》一书,深入挖掘了柏井村千百年的文化沉淀,系统展示了柏井村千百年的文化积累。它对于守护柏井村民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根脉,推进传统村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1.立意明确,创新性强。
李林柱同志撰写的《柏井》一书,内容新、立意新、视角新。该书从篇目设计,到全书布局,以传播传统村落文化为主题,以柏井村的特色为主线,全面梳理柏井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发展历程、空间分布、文化特色、代表性项目等,阐述了保护、传承、活化柏井历史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了保护建议,剖析了典型的案例。
2.文风清新,可读性强。
3.素材丰富,资料性强。
传统村落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农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价值特色。《柏井》一书,为读者完整地呈现宏阔历史背景下柏井村的社会、民俗、人文、思想等乡村风貌的多样变迁,展现了柏井村的发展历史,收录了柏井村的各种历史资料,从而成为柏井村历史与现实的资料库。把柏井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变为推动发展的文化支撑,展示出柏井村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脉络,让柏井村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4.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赓续农耕文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用。《柏井》一书的出版,填补了柏井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该书抢救性地挖掘、系统性地展示了柏井村的乡村社会变迁,这对于留住乡风乡韵乡愁、赓续农耕文明、拓展丰富现代社会生活、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