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文脉悠悠润古今

分类: 科举资料 |
平定:文脉悠悠润古今 |
陶之义 |
平定在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中成绩斐然,特别是在清代,平定的进士数量为山西第一。平定的科考见证了“文献名邦”的渊源和千年古县的辉煌,也是研究平定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庄村学堂
龙庄村的学堂位于龙庄村的中心官坊,始建于清朝光绪丁未年(1907年)春,由村民及在外地的商号捐款兴办。现在留存有两个院落,墙上有两块碑刻,《龙庄村小学堂碑》记载了修建学堂的情况,《创修学校碑记》记载了龙庄村人捐资助教,兴建“石窑六座,西教室五间,南北教员室两处,并厨房厕所,与前后大门、操场、围墙,及一切校具,亦皆购置完备”的情况,此碑文被收入1992年版的《平定县志》,是平定县尊师重教的典型案例。这也就不难理解龙庄村为什么先后出了三位进士。
在封建社会,学子先是在私塾、学堂学习,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考试成绩合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龙庄村学堂是平定唯一保存下来的独立的清代学堂,站在学堂院中,看着窑洞教室,可以想象当年的学子,在昏暗的油灯下,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求取功名的情形。
冠山书院
冠山是平定科举文化的发源地,从宋代开始,到元明清时期,先后建有冠山精舍、吕公书院、名贤书院、高岭书院、槐荫书院、崇古冠山书院等,平定学子从这里走向省城参加乡试,走向京城参加会试。冠山的书院培养出了吕思诚父祖数代进士、孙氏家族数代进士等等。现存有崇古冠山书院,为二进四合院形式,建筑为窑洞,正房、配房均保存完整。书院中现存明清两代碑碣石刻,如汪藻的《冠山名贤书院》诗碑、陈凤梧的《游冠山书院》诗碑、孙毓芝集柳玄秘塔五言诗刻石、乔宇的《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诗碑、白金的《新建高岭书院记》碑和傅眉的五言诗刻石等等。2013年5月,冠山书院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定县城曾经也有州学、冠山书院、石楼书院等旧学遗址,但现在已经无处觅迹了。
上盘石村科举牌坊
上盘石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村中有一座王氏宗祠,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建。为二进式院落,大门是五脊六兽硬山顶过道式建筑。院中建有砖雕科举牌坊,牌坊上额内外有“父子进士”“兄弟同科”的砖雕题刻,“父子进士”指王魁元、王耀宗父子分别中式清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武科进士。“兄弟同科”指王魁元、王兆魁兄弟二人参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科乡试,同中武科举人。这个牌坊是平定现在留存的唯一科举牌坊,乾隆己丑版《平定州志》记载平定旧县城有进士坊21个,举人坊73个,职官坊30个,现在都了无痕迹。只能从上盘石村观看这个科举牌坊,虽然规制不大,但也是平定当年科举家族兴旺的一个典型代表。平定当年就有父子进士、兄弟进士、祖孙进士、叔侄进士等科举家族二三十个,他们是支撑平定“文献名邦”的重要基础。
固关厘卡
在平定的固关长城脚下,有山西通往京城的大道,明清时期曾经在关口上设有厘卡,征收过往行人与车辆的各种税费。但是朝廷“公车”是不征收税费的,并且规定上京赶考的学子可以乘坐“公车”。所以,凡是参加京城会试的举人,都能乘坐“公车”通过固关。当年的“公车上书”就是指这种“公车”。太原举人刘大櫆三次参加会试,有两次经过固关。在他的《退想斋日记》中,就有经过固关的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二十七日,天甫送晓,由柏木井启行十五里,槐树铺设卡以征行人,至此莫不咨嗟。再七里为抵固关,形势雄伟,两峰对峙,洞底设关,关门左右,接连长城。守关吏役,稽查严密,往来商旅,无钱不得过关。每逢会试年,商人多附公车而行(不税公车),盖图免一番征敛之苦楚焉。”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朝廷还是照顾莘莘学子的,因为厘卡“无论品官行商,一律纳税,独不税及公车。”“我国家待士之厚,于斯可见一斑也”。如今,固关厘卡已撤,而守关将官的衙门遗址还在。
移穰村旗杆院
移穰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久负盛名的是村里的古代民居建筑,有东院、西院、南院、北院,还有一个旗杆院。旗杆院的主人是清代咸丰元年辛亥科山西乡试武科解元李敦义。“解元”,是科举中乡试的第一名,也就是全省举人中的第一名。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作“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作“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作“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作“连中三元”。平定历史上曾经出了10位解元,其中有4位武科解元。虽然李敦义的资料留下来的不多,但是其故居门口有旗杆,说明他的职位不低。现在旗杆院保存较好,但是旗杆已不知所踪。
窦瑸故居
窦瑸故居位于平定县城东关的大街旁,开基高大,气势宏伟,呈中轴线布局。由三进主院、一进偏院、两处别院和一处花园组成,计房屋六十余间,窑洞六孔。院落、花园共占地4690平方米,窦瑸故居大门门楣上方悬一立匾,上书“提督军门”四个金字。军门在清代是对一省最高绿营长官——提督的尊称。窦瑸是平定在清代级别最高的进士,为“从一品”。按照平定《窦氏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平定窦氏一族,共有文科进士一人,举人七人;武科进士四人,举人二人;太学生六十余人,各类生员一百余名。其中窦瑸一支,其父亲窦克嵘是太学生;窦瑸是进士,窦瑸的兄弟窦班是进士;窦瑸的三个儿子,开第为庠生,光国为太学生,观国为廪贡生;窦瑸的三个孙子有一个贡生,一个登仕郎;窦瑸的三个重孙有一个庠生。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其家风正,文脉传承。窦瑸家族是平定科举家族的典型代表。
池庄故居
池庄故居位于平定县冠山镇上庄村,池庄是清代最后一批进士,也是平定最后的同科两个进士之一。池庄(1881年~1957年),字子临。毕业于山西大学堂西斋采矿冶金专业,宣统三年(1911年)被授予游学毕业进士。池庄在大学期间曾积极参与山西保矿运动。毕业后历任山西大学工科教授、学监、事务主任,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及《新共和》杂志名誉会员。山西工业专门学校庶务长,还筹建私立太原友仁中学并出任校长。辛亥革命后,曾加入国民党并被选为山西省议会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8月任山西省文教厅厅长。池庄作为最后一批进士,从一位封建学子成为新中国一个省的文教厅厅长,为山西的文教事业做出了贡献。池庄故居现在保存完好,院中有牡丹,到了开花季节就香味四溢,国色天香中见证着科举文化。
“文献名邦”牌坊遗址
在平定县的大峪、小峪村之间,有一座山峰叫黑砂岭,古时的通京大道从这里越山而过,山上曾有通京大道上四大天门之一的南天门等建筑,最有名的则是“文献名邦”牌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山西丁卯科乡试,平定一次就中式十名举人、五名副贡,其中还有一名解元。平定知州吴安祖为了激励和鞭策后人,在黑砂岭上建造了一座“文献名邦”牌坊,从此平定“文献名邦”的声誉得以流传。在大道上来来往往的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都对平定的科举成就大为赞叹,有的还写进了自己的日记。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祁隽藻(寿阳人)奉命前往四川,同行者有户部主事董醇等四人。董醇以途次排日记,纂《渡陇记》。其中也详细记述了平定“文献名邦”牌坊的情况:“过‘文献名邦’石坊,其石坊题云:‘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衝繁第一州’。”这个记载离“文献名邦”牌坊建成有30多年,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记载,为平定“文献名邦”牌坊对联“冲繁”“衡繁”之争论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在,黑砂岭“文献名邦”牌坊已经不在,但是,平定人的尊文重教精神还在延续,并且必将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