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颍水之滨
颍水之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129
  • 关注人气:1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题崔公池亭旧游-温庭筠-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2019-01-20 09:03:46)
标签: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菡萏

采莲舟

分类: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B.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15.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A15.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首联和颈联,诗人描绘出荷花盛开、波光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的秋日荷塘之景,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本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与首联“菡萏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A项,“回忆昔日游崔公池所见之景”理解错误,起句写故地重游、眼前所见之景。故本题选A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情与景的关系分析这首诗。回答本题时,要立足全诗内容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内容上,首联,写故地重游、眼前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颈联,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结构上,“红艳影多风袅袅”与“菡萏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本诗从情景交融和结构上照应两个方面结合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概括答案即可。
    【点睛】首先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一)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二)内在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三)怎样写景:从多种感觉写;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总分结合写;借助修辞方法写;借助联想想象写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如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营造了空明阔大的意境,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