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颍水之滨
颍水之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247
  • 关注人气:1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请别做语言暴力的施暴者

(2015-08-31 08:42:04)
标签:

育儿

教师,请别做语言暴力的施暴者

■宾晓亮(中国教育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大家更多的是关注教师对幼儿身体上的伤害,而相对忽视教师不当语言对幼儿心灵带来的无形伤害。教师的语言暴力就是一种常见的、对幼儿心理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行为,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障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语言暴力是只看不见的魔爪

幼儿教师语言暴力一般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了让幼儿停止不当行为、服从成人要求或命令、达到某种教育目的,通过使用恐吓、威胁、嘲笑、谩骂等消极或侮辱性的语言,致使幼儿感到害怕、恐惧的一种言语行为。对幼儿的伤害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常常给幼儿的心灵深处烙上难以愈合的精神伤害。

幼儿园教师常见的语言暴力一般包括三种类型:一、恐吓威胁型。这种语言暴力一般发生在孩子出现常规问题时,常见的用语是,如果你不(遵守某种规定、做什么事)我就采取某种措施。这里的措施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或得到某种惩罚。如:我就不让你玩玩具、不让妈妈接、不让进活动区、让警察或大灰狼把你抓走。二、侮辱讽刺型。主要出现在幼儿达不到教师要求时,常见用语是对孩子的人格侮辱,比如:你真笨,没长脑子、是不是有毛病等。还有是说反语“你以为你天才呀”“你真行”“也不知道你妈怎么生的你”等。三、粗暴野蛮型。这种行为更多的是与教师个人情绪和素质有关,包括语气上的粗暴和不文明的、粗暴的用语。比如:一句对幼儿的正常的要求,“请小朋友过来”说成“你给我过来”,往往让孩子感受到紧张害怕。

教师往往希望通过这样的语言实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殊不知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由于幼儿期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情绪处理能力较差,在受到语言伤害后不易即时显现和察觉,语言暴力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无形的魔爪对幼儿当前甚至一生都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伤害。研究表明,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幼儿作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在受到辱骂及伤害后,作为弱势群体,往往不敢与教师进行反抗将情绪积聚在内心,很有可能通过攻击等其他方式进行宣泄;随着伤害的积累,幼儿可能变得焦虑、自卑、自闭、不合群,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长期以来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语言暴力危害隐蔽而持久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是非观念,教师的语言暴力对幼儿个性、认知、行为上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语言暴力会让幼儿产生恐惧、害怕、没有安全感,形成胆小、自卑的个性。在班级比较中不难发现,经常受到语言暴力的班级幼儿会比较害怕老师,不敢主动、大胆尝试,常常要看老师的脸色后再行事,甚至不敢热情与客人、老师问好亲近。而在教师语言亲切、积极正面鼓励语言较多的班级,幼儿表现得更为活泼、大方、热情。幼儿的自我认识往往来自于成人的评价,常常被老师侮辱讽刺的幼儿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就是很差或者很笨,这种消极的心理和对自身的错误定性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语言暴力会误导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获得认知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在威胁性语言暴力中往往让幼儿形成错误的认知。如:你不睡觉,让警察带走。这就让幼儿错误地认为“警察”这个角色是专门抓小孩的,让幼儿对警察产生恐惧的心理。还有:你不听话,我把你送园长那里去。在幼儿眼里园长是一个很可怕的人物。

语言暴力会让幼儿模仿,养成粗暴的行为、习惯以及混乱的逻辑思维方式。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粗暴的语言以及通过语言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极易被幼儿学习和模仿,比如:幼儿使用粗暴的语言、使用威胁的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等。不少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很喜欢模仿教师上课,让家长当小朋友,自己当老师。然后学着老师的语言、语气给家长上课。如:你再不听话,就让你去托班等。

教师要对语言暴力行为负责

笔者认为,教师语言暴力行为有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原因。

客观原因。从客观上来讲,尽管政府在解决入园难的问题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幼儿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优质资源缺乏、教师师资不足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许多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由于收费低、质量相对较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进入公办园。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园班额偏大、师资比例不达标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额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工作压力。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高质量的需求与现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对等,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普遍很大,常常身心疲惫不堪、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行为的冷静深入思考,希望采用简单的粗暴语言方式,通过威胁、讽刺、谩骂等希望孩子能遵守常规、听老师的话或者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由于这种语言暴力常常让孩子感到惧怕,出现行为修正的短期效应,而且孩子的伤害不是那么显现地表现出来,教师常常不易意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反而以为这种方式管理孩子很管用。

主观原因。从教师个人原因来看,教师专业水平和个人修养的不够是造成教师语言暴力的主要原因,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三方面的内容要求,笔者认为:1.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不足。语言暴力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不尊重,没有把幼儿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所以会出现“对孩子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同时语言暴力也是教师对幼儿缺乏热爱和理解的体现。因为不能理解幼儿的行为,就采取威胁、恐吓的教育方式。2.专业知识的不足。教师不能了解到语言暴力对幼儿的伤害,不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3.专业能力上的不足体现在实践中缺乏教育的基本技能,包括对幼儿行为缺乏正确引导的能力,对幼儿常规管理缺乏经验和方法,对教育反思的能力不足、不能有针性地对幼儿实施个别化教育。

杜绝语言暴力教师家长都需反思

教师语言暴力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的足够重视,让幼儿远离伤害,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制定相关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同时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对幼儿园班额人数进行监督,在幼儿教师培训方面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指导的相关内容。

幼儿园管理者应该重视、关注教师语言暴力行为,对出现这一行为的教师进行明确制止;对语言暴力的教师行为进行分析,教师是观念的问题、意识的问题、情绪压力问题,还是教育能力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或培训,帮助教师改正和提高。同时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在管理过程中考虑教师的工作实际,减少心理压力。

教师个人的努力是杜绝语言暴力的关键。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改变对幼儿的看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幼儿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师幼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必须尊重每一名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多一份耐心、多一些等待,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其次,在专业知识上,要多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和幼儿学习方式的特点、了解语言暴力的危害性;再其次,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摸索幼儿管理的正确方式、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班级管理的经验,同时要学会观察幼儿,多思考、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尽量采取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和策略;最后,要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采用正确的方式释放工作压力和不良情绪,不将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作为家长,应该更多关注幼儿情绪和心理变化,不要将学习知识作为评价幼儿的标准,当发现幼儿有不良情绪要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谨防语言暴力、呵护幼儿心灵,我们必须共同努力让幼儿健康、积极、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