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南子·人间训》翻译

(2013-03-26 13:37:23)
标签:

教育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涂矣。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①,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厉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戮杀大臣,亲近导谈。明年,出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夫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之所愿也。然而终于身死国亡。此所谓益之而损者也。

    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禨: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        举:发动;
    B.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              爵禄:授予爵位和封分厚禄
    C.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                    利:以……为利
    D.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                          绻:收缩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晋厉公身死国灭”原因的一组是(   

    ①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     ②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   ③戮杀大臣,亲近导谈   ④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   ⑤身死于匠骊氏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的儿子按照父亲的嘱咐,推辞了楚庄王赏赐的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了在楚、荆之间有个布满沙石的叫寑丘的地方。
    B.晋厉公遭遇灾难,完全出于偶然因素;而孙叔敖的后代之所以能保全,是因为孙叔敖善于揣摩帝王的心思。
    C.各种事物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文章用正反两个事例说明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 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涂矣。(3分)
    ②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4分)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http://www.henanwenke.com/

    是 故 治 世 之 音 安 以 乐 其 政 和 乱 世 之 音 怨 以 怒 其 政 乖 亡 国 之 音 哀 以 思 其民困                                    节选自《礼记·乐记》

 

8、【答案】B 本题考察实词义,其中A项考察一词多义,B项考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C项考察词类活用,D项考察所字结构
9、【答案】C 本题考察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其中①是讲晋厉公纵横天下,威服四方,一统诸侯于嘉陵的盛景;⑤讲晋厉公巡游匠骊氏的封地时,被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最后命丧匠骊氏封地,是结果。
10、【答案】B
11、(1)翻译 ①【答案】假若知道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事情必然能行得通,那么天下就没有不通达的道路了。要点:是:正确;(1分)涂:同“途”,道路;(1分) 句意1分。

    ②【答案】所以事物有时候减损它结果却是补益它,有时候是补益它结果却是减损它,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要点:或:有时候(1分);  而:却(表转折);(1分)  何以:凭什么(宾语前置);(1分)   句意1分。

(2)断句:【答案】是 故 治 世 之 音 安 以 乐/ 其 政 和/乱 世 之 音 怨以怒/ 其 政 乖/ 亡 国 之 音 哀 以 思/ 其民困          

    本题考察学生对排比句式的理解和把握,对文言虚词“以”的理解,此处“以”作并列连词。同时,《礼记·乐记》的选材提示本文段主要内容讲音乐方面的内容,以此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答对两处给1分,答对三处给2分,全对3分。

【参考译文

    灾祸的降临是自己招引的;幸福的到来是自己促成的。这祸福同出一门,利害相近为邻,不是圣明的人是难以区分这其中的奥妙的。大凡人们要做某件事,都要先用他的智慧思考揣度一番,然后才根据思考的结论定下计划谋略,实践下来的结果,有人得利有人受害,这就是智者和蠢人的差别所在。但是那些自以为明白存亡之关键、祸福之由来的聪明人,在办事处事中还是陷入危难境地,这样的事例还真的数不胜数。假若大家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主张正确,且行得通,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不通的道路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由此可见,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百事的变化、国家的治乱,都有待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来完成。所以对此不可不审慎。

    天下有三种危险:缺少德行而尊宠却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下而地位尊贵,这是第二种危险;没有大的功劳却有丰厚的俸禄,这是第三种危险。所以事物有时候是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有时候是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以前楚庄王在河雍之间的邲地战胜了晋国,凯旋归来后庄王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而不接受。后来当孙叔敖患痈疽快要死时,他对儿子说:“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的,一定要推辞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地。在楚、荆之间有个叫寑丘的地方,那儿土地贫瘠,所以地名也难听。当地的荆人和越人都信奉鬼神、讲究迷信,所以没人喜欢那里。”不久,孙叔敖去世了,楚庄王果然将肥沃富饶的领地封赏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儿子谢绝了,而要求赏封寑丘之地。按楚国的法规,功臣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唯独孙叔敖一家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那么,什么叫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从前晋厉公南伐楚国、东伐齐国、西伐秦国、北伐燕国,部队纵横天下,威震四方,没有阻碍也没有挫折。于是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气横志骄、淫侈无度、残害百姓。国内无辅佐规谏的大臣,国外没有诸侯的援助。同时又杀戮忠臣,亲近小人。在会合诸侯的第二年,厉公出游宠臣匠骊氏的领地时,被栾书、中行偃劫持,囚禁起来;这时诸侯中没有一个来搭救他,百姓中也没有一个同情他,囚禁三个月后就一命呜呼了。每战必胜,每攻必克,然后扩展土地,提高威望,这是每个天下人都希望得到的利益。但晋厉公却因为这些而落得个身死国亡。这就是我们说的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孙叔敖叮嘱儿子要求封赏寑丘之地,因为寑丘之地贫瘠,所以能代代相传;晋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以想称霸天下,结果死在匠骊氏的领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