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非正式群体特点研究

(2008-06-13 20:00:29)
标签:

爱在中国行

教育

非正式群体特点

心理协调

双重性

分类: 课题研究

学校非正式群体特点研究

在学校里,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始终客观存在着,不容否定,也毋需否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正式群体的建设,而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忽视和否定他们的存在与作用,或者加以粗暴干涉和强行取缔,结果导致了教育管理上的许多失误偏差,并使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建设受到损害。为有效地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就先要明确这类群体的特征。

一、以心理协调为基础,具有较强的排外性

一般说来,维系学生正式群体存在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因素,如明确的组织制度、规范条约、定员编制、内部的分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职责等。而非正式群体则不一样,他们维系存在的主要因素在内部心理的协调,心理协调是非正式群体形成和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说在各个非正式群体内,维系力量来自成员间的情趣利益一致,或爱好、志向、个性等相同或相似,以及需要、情感、思想等相容,大量的行为科学和组织管理学研究都认为:心理的协调和相容是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基础,情感的色彩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成员间彼此心灵默契,相互照应,同时在一个群体中,各成员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享受。

由于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的发展变化之中,外界的社会环境多样化、信息的快捷性、文化价值的多元性,使他们具有思想变化快、情绪不稳定的特点,极易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下,成员发生变化。同时非正式组织群体在其发展中又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排外性,订立共守同盟,好汉做事好汉当,各成员具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自己的行为要服务于组织,不得违反和泄密组织的行为规范,否则受到惩罚。但是这种行为规范有时又不具有强制约束性,它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共同语言,如果其存在的基础受到外界的冲击时,群体就会解体。因而也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强的凝聚力突出表现在非正式群体的自卫性和排外性上。

二、形成具有多样性和自发性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相同心理状态的自发组合,群体内部各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严格的章程制度和组织机构,当然,群体中也有小头目(与社会上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非正式群体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学生可能同时参与两、三个这样或那样的非正式群体,特别是兴趣广泛热情活泼精力充沛的学生,可以同时为几个群体所容纳,一个班级也会出现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相互间成员交叉,互相渗透。

他们往往是三五成群,只是一个小团体、小团伙,一般来说,在5人左右,或更小。而正式群体则不同,绝大多数在10人以上,例如班集体、学生会、团组织等等。这是由于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组建的,所以可按需要形成较大的规模。而非正式群体,由于它的形成是自发的,是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而生成,所以不可能规模很大和人数较多。否则成员之间难以进行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也就无法形成群体。据调查,无论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兴趣爱好小组,课外活动小组,还是一些帮派团伙,人数一般都在10人以下。

三、规范不成文但约束并且核心人物权威性较强

学生非正式群体也象正式群体中的班集体、学生会等一样有自己核心人物,即领袖人物,不过并非像正式群体由上级组织或官方任命和派遣,也不是全体学生通过正式途径推举产生的,基本上是自然形成,凭借其本身固有的内在影响力如知识、经历、特长、能力、品德、体力等而自发成为核心。这样的首领人物在群体内有很高的威信,对成员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其首领人物虽然没有学校班级赋予的正式职务和权力,但却对周围的同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左右小团体内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而其他同学却以他为中心,无条件地自愿接受他的指挥,服从安排。

四、内部信息传递畅通但有很大的随意性

非正式群体由于其规模较小,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所以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关系极为密切,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畅通,只要校内外、班级内外发生一点事情,小团伙内的学生就会迅速传递和交流信息,直到人人知晓。与此同时,由于这种信息的传递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故随意性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好恶倾向,所以,流动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质和量上均有一定的偏差。而这种偏差恰恰是班级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五、作用具有双重性

事物都是具有二重性的,当非正式组织群体的意愿与班集体目标一致时,他们能为班集体的建设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对于他们的学习、身心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乐此不疲;相反,则对班集体的建设起到阻碍,甚至破坏的作用,从而削弱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和集体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