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亲小碟碟 |
大雨过后的阴天,赖床是很惬意的,空气湿度的缘故,被子显得很软。
刚买的那些碟散堆在身边,下意识抱了抱,挺沉,心下荡起一丝快意。
翻了个身,看到枕边的遥控,惯性的按了一下,没有反应;原来昨天回来的太晚,没能看碟。
这才回味起昨夜麻小的味道,思绪缓慢,滞留在雨天、苍翠大树点缀下的四合院,古风浩荡。哦,是簋街的『花家怡园』,下次一定要带朋友去。
没有睡意,张望发呆……
有点怀疑自己对电影的惯性依赖。兔子昨儿让我培养个人爱好,说不要老一个人,过分脱离群体等于情商自残;我干笑几下掩饰,心下确实有些慌。看碟本是个单纯喜好,却慢慢沦为了习惯;心下盘旋一个问题:那么多人爱碟,是不是每个人都忧伤?
有个朋友问写这玩意干嘛,一点儿不正经而且毫无章法;我回答说,和自己聊天吧。朋友悲哀的看了看我,却没再说什么。我理解,各自的生活,别人是没法介入的。
其实,最想说的永远说不出来,落笔写下的不过是寥寥几句,而更多的心思都散乱在脑海里,像吐出的烟,没来得及形容就那样散了。
可惜人生不是电影,不清楚可以再看一遍,一遍又一遍;
还好人生不是电影,一而再的反复反复……
杨德昌《一一》中,南俊邂逅已步中年的初恋女友,相处一周后却发现那些看似不曾改变的东西恰恰是改变的最彻底的。
记住了这句对白:“以前老是感慨要是再活一次如何如何,现在不想了,活一次已经很够了。”
原来生活的真相是这样的残酷,看到的永远不是自己希望的。可至今不知道自己的真相,关于过往只是太多的假设和迷惘。
所以,不由自主的继续喜欢着电影,影像虚构的真实,或者可以指引自己探寻的方向,如此而已。
◎『苏菲的选择』,我没有看过原著,看过电影之后也并不打算。1982年艾伦·帕库拉执导,电影让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这是一场关于绝望的映像记录,我不想去探求那些所谓深刻的背景。但这部片子让自己淹没在巨大的悲痛中,永远不能忘记学校那黑黝黝的放映厅里,一片低泣。
总是不忍相信,苏菲乐观的激情下竟是如此的悲怆,一次次的叙述是多么残酷的事情,真相被深埋心底只一种痛,倾诉出来也不至于好到那里,回忆一次记住一次,忘记一次还是记住一次。一个女人那能承受那么多的痛心疾首?背叛父亲、离弃丈夫、失去孩子……选择都没有错,苏菲一直也都是对的,只是代价太大,太大了。或者死亡真是最好的归宿;尽管我不能原谅,尽管我泪流完面……却不得不承认,你永远的躺在床上,幸福安宁,样子很美。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她的勇气和苦难!如果影像可以穿越,请允我吻去你的泪滴……
每次散场后,潮湿汹涌,淹没……
继续拒绝原著。
◎『走出非洲』,85年奥斯卡获奖电影。还是永远的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电影,导演薛尼.勃拉克。最吸引是非洲壮丽的草原风光,那种辽阔是怎样的动人心魄、无法言喻;电影中的音乐很好听,非常好听。
这是一部让人顿觉渺小的电影,非洲大陆才是真正的主角。电影给我太多触动,却怎么也无法说出,只能感觉一阵阵热气由脚底迅速上升,电流般遍布全身,然后迅速消去。
梅丽尔.斯特里普是我最喜欢的女星之一,她的美丽不张扬,却叫人难以磨灭。我看过她的四部电影,《猎鹿人》中的羞涩、《苏菲》中的悲伤、《法国中尉》中的成熟以及《非洲》中的坚强。她的美丽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怎么样的气质都可以在她身上呈现,每样都仿佛量身定制的衣裳,完美协调。
可惜没能够在大银幕上看这部影片,俺的21寸实在委屈了他。
◎『屋顶上的骑兵』,95年的法国电影,恺撒电影节获奖作品。讲述霍乱中的一段乱世奇情,电影太完美,完美的让人受不了。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打造这样不要命的浪漫了。
流亡的意大利骑士,在苦难中表现着与年龄不附的坚毅、果断、仿佛天生具有的绅士风范和完美人格;他妈的,完全是童话中的人物嘛。高雅美艳的贵族少妇,古朴的晚礼服将女人的腰身塑造的近乎完美;他娘的,也是很童话的人物嘛。高山平原流水稻田,颜色夺目得恰到好处,美的让人发慌。
原谅我的粗俗,实在是这般得完美让我有点不能消受,可以想象,如此对比下惨白逼真的霍乱残骸是怎样得触目惊心。爱情就是在这种不协调的完美中缓缓发生的,高潮在结局前15左右发生,骑士完美人格造就的冷漠让少妇心神紊乱,导致霍乱发作,于是激情绽放,骑士终于放下他娘的道德标准奋力抢救,香艳优美,裸露得竟然很纯洁。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优美婉约的灾难片,但只是流畅的视觉享受,而完美的人物塑造让俺心虚,唉,浪漫的法国佬。
◎『燃情岁月』,该如何去形容这部电影呢?牛逼、经典之外还是牛逼、经典。
悲壮的男性电影,在我眼里皮特是唯一的主角,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刻画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历程:鲁莽、冲动、迷惘、执著、冷静、放荡不羁、责任、脆弱、坚强……幼时与熊的搏斗、对父亲以及弟弟恋人的承诺、在战争中的冷静、痛失亲人后的悲怆和报复、一个人的流放…………
苏珊娜是电影中最重要的情感符号,弟弟的恋人、皮特的情人、大哥的妻子,承载着每个人的悲痛苦楚,终究是死了,所有的消亡的缩影,之前以及之后的。
每个人都要死去,每个人也要继续活着。皮特最终也是死了,死在又一次搏斗中,也是和熊,很宿命的感觉。
很想继续说下去,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电影本就是用来看的,我的描述实在太蹩脚,那些影评人是不是人啊,仿佛什么电影都能写出一本书来,牛逼呀。
◎『与狼共舞』,63届奥斯卡获奖电影,凯文斯科特纳的处女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配乐,和《走出非洲》都出之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巴里之手。电影原声值得一收。
“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这是导演的一句话简介,比俺千言万语要强的多了。
电影场面极其宏大壮观,尤其是狩猎那段,据说动用了3500只野牛演员,那个群牛狂奔的场面给我的已经不只是简单的震撼了。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对孤独情绪的刻画,主人公与一只独狼的奇异感情。
整部电影挺长,不过三小时影像大多很壮丽绝美,看完也觉着累。有这么几个片断却始终挥之不去:几个莫西干发型印地安人的突然出现,古铜色的皮肤加上个性浓妆配上高大骏马煞是好看、邓巴在一个人的营地燃起篝火、独自起舞的意境让俺神往不已、那只独狼终于主动接受了邓巴手中的肉块并与邓巴亲热追逐,从而为其赢得“与狼共舞”的印地安名、独狼遥遥远送邓巴时的哀鸣、邓巴逃亡时,苏族勇士“风中散发”伫立高处的真挚呼喊:,“‘与狼共舞’永远是‘风中散发’的朋友……”……
全场我终究没能耐住悲伤,终于在“风中散发”的呜咽中让潮湿漫过双眼……
房间有点闷,于是起身去到阳台上,外面没有雨,也没有太阳,但空气清爽。正对面的人大小道上,一对年轻小恋人在树下亲密拥抱,断断续续的接吻,没什么技巧,简约的美,我忍不住呆呆观望……
其实,电影和这样的文字一样是被自己利用的工具,一种表达自己的尝试,也许某一天,突然醒悟自己的无聊、断然抛弃这种意淫陋习,让电影只是电影,而这样的文字见鬼去吧。
刚买的那些碟散堆在身边,下意识抱了抱,挺沉,心下荡起一丝快意。
翻了个身,看到枕边的遥控,惯性的按了一下,没有反应;原来昨天回来的太晚,没能看碟。
这才回味起昨夜麻小的味道,思绪缓慢,滞留在雨天、苍翠大树点缀下的四合院,古风浩荡。哦,是簋街的『花家怡园』,下次一定要带朋友去。
没有睡意,张望发呆……
有点怀疑自己对电影的惯性依赖。兔子昨儿让我培养个人爱好,说不要老一个人,过分脱离群体等于情商自残;我干笑几下掩饰,心下确实有些慌。看碟本是个单纯喜好,却慢慢沦为了习惯;心下盘旋一个问题:那么多人爱碟,是不是每个人都忧伤?
有个朋友问写这玩意干嘛,一点儿不正经而且毫无章法;我回答说,和自己聊天吧。朋友悲哀的看了看我,却没再说什么。我理解,各自的生活,别人是没法介入的。
其实,最想说的永远说不出来,落笔写下的不过是寥寥几句,而更多的心思都散乱在脑海里,像吐出的烟,没来得及形容就那样散了。
可惜人生不是电影,不清楚可以再看一遍,一遍又一遍;
还好人生不是电影,一而再的反复反复……
杨德昌《一一》中,南俊邂逅已步中年的初恋女友,相处一周后却发现那些看似不曾改变的东西恰恰是改变的最彻底的。
记住了这句对白:“以前老是感慨要是再活一次如何如何,现在不想了,活一次已经很够了。”
原来生活的真相是这样的残酷,看到的永远不是自己希望的。可至今不知道自己的真相,关于过往只是太多的假设和迷惘。
所以,不由自主的继续喜欢着电影,影像虚构的真实,或者可以指引自己探寻的方向,如此而已。
◎『苏菲的选择』,我没有看过原著,看过电影之后也并不打算。1982年艾伦·帕库拉执导,电影让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这是一场关于绝望的映像记录,我不想去探求那些所谓深刻的背景。但这部片子让自己淹没在巨大的悲痛中,永远不能忘记学校那黑黝黝的放映厅里,一片低泣。
总是不忍相信,苏菲乐观的激情下竟是如此的悲怆,一次次的叙述是多么残酷的事情,真相被深埋心底只一种痛,倾诉出来也不至于好到那里,回忆一次记住一次,忘记一次还是记住一次。一个女人那能承受那么多的痛心疾首?背叛父亲、离弃丈夫、失去孩子……选择都没有错,苏菲一直也都是对的,只是代价太大,太大了。或者死亡真是最好的归宿;尽管我不能原谅,尽管我泪流完面……却不得不承认,你永远的躺在床上,幸福安宁,样子很美。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她的勇气和苦难!如果影像可以穿越,请允我吻去你的泪滴……
每次散场后,潮湿汹涌,淹没……
继续拒绝原著。
◎『走出非洲』,85年奥斯卡获奖电影。还是永远的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电影,导演薛尼.勃拉克。最吸引是非洲壮丽的草原风光,那种辽阔是怎样的动人心魄、无法言喻;电影中的音乐很好听,非常好听。
这是一部让人顿觉渺小的电影,非洲大陆才是真正的主角。电影给我太多触动,却怎么也无法说出,只能感觉一阵阵热气由脚底迅速上升,电流般遍布全身,然后迅速消去。
梅丽尔.斯特里普是我最喜欢的女星之一,她的美丽不张扬,却叫人难以磨灭。我看过她的四部电影,《猎鹿人》中的羞涩、《苏菲》中的悲伤、《法国中尉》中的成熟以及《非洲》中的坚强。她的美丽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怎么样的气质都可以在她身上呈现,每样都仿佛量身定制的衣裳,完美协调。
可惜没能够在大银幕上看这部影片,俺的21寸实在委屈了他。
◎『屋顶上的骑兵』,95年的法国电影,恺撒电影节获奖作品。讲述霍乱中的一段乱世奇情,电影太完美,完美的让人受不了。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打造这样不要命的浪漫了。
流亡的意大利骑士,在苦难中表现着与年龄不附的坚毅、果断、仿佛天生具有的绅士风范和完美人格;他妈的,完全是童话中的人物嘛。高雅美艳的贵族少妇,古朴的晚礼服将女人的腰身塑造的近乎完美;他娘的,也是很童话的人物嘛。高山平原流水稻田,颜色夺目得恰到好处,美的让人发慌。
原谅我的粗俗,实在是这般得完美让我有点不能消受,可以想象,如此对比下惨白逼真的霍乱残骸是怎样得触目惊心。爱情就是在这种不协调的完美中缓缓发生的,高潮在结局前15左右发生,骑士完美人格造就的冷漠让少妇心神紊乱,导致霍乱发作,于是激情绽放,骑士终于放下他娘的道德标准奋力抢救,香艳优美,裸露得竟然很纯洁。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优美婉约的灾难片,但只是流畅的视觉享受,而完美的人物塑造让俺心虚,唉,浪漫的法国佬。
◎『燃情岁月』,该如何去形容这部电影呢?牛逼、经典之外还是牛逼、经典。
悲壮的男性电影,在我眼里皮特是唯一的主角,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刻画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历程:鲁莽、冲动、迷惘、执著、冷静、放荡不羁、责任、脆弱、坚强……幼时与熊的搏斗、对父亲以及弟弟恋人的承诺、在战争中的冷静、痛失亲人后的悲怆和报复、一个人的流放…………
苏珊娜是电影中最重要的情感符号,弟弟的恋人、皮特的情人、大哥的妻子,承载着每个人的悲痛苦楚,终究是死了,所有的消亡的缩影,之前以及之后的。
每个人都要死去,每个人也要继续活着。皮特最终也是死了,死在又一次搏斗中,也是和熊,很宿命的感觉。
很想继续说下去,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电影本就是用来看的,我的描述实在太蹩脚,那些影评人是不是人啊,仿佛什么电影都能写出一本书来,牛逼呀。
◎『与狼共舞』,63届奥斯卡获奖电影,凯文斯科特纳的处女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配乐,和《走出非洲》都出之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巴里之手。电影原声值得一收。
“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这是导演的一句话简介,比俺千言万语要强的多了。
电影场面极其宏大壮观,尤其是狩猎那段,据说动用了3500只野牛演员,那个群牛狂奔的场面给我的已经不只是简单的震撼了。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对孤独情绪的刻画,主人公与一只独狼的奇异感情。
整部电影挺长,不过三小时影像大多很壮丽绝美,看完也觉着累。有这么几个片断却始终挥之不去:几个莫西干发型印地安人的突然出现,古铜色的皮肤加上个性浓妆配上高大骏马煞是好看、邓巴在一个人的营地燃起篝火、独自起舞的意境让俺神往不已、那只独狼终于主动接受了邓巴手中的肉块并与邓巴亲热追逐,从而为其赢得“与狼共舞”的印地安名、独狼遥遥远送邓巴时的哀鸣、邓巴逃亡时,苏族勇士“风中散发”伫立高处的真挚呼喊:,“‘与狼共舞’永远是‘风中散发’的朋友……”……
全场我终究没能耐住悲伤,终于在“风中散发”的呜咽中让潮湿漫过双眼……
房间有点闷,于是起身去到阳台上,外面没有雨,也没有太阳,但空气清爽。正对面的人大小道上,一对年轻小恋人在树下亲密拥抱,断断续续的接吻,没什么技巧,简约的美,我忍不住呆呆观望……
其实,电影和这样的文字一样是被自己利用的工具,一种表达自己的尝试,也许某一天,突然醒悟自己的无聊、断然抛弃这种意淫陋习,让电影只是电影,而这样的文字见鬼去吧。
前一篇:闲得无聊了,就调戏调戏自己
后一篇:大雨·女人·电影·还有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