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亲小碟碟 |
终于适应了上班的节奏,脑袋瓜子逐渐绷紧,身体却依旧懒散,至少不愿积极;每次大假之后,身体和脑袋的不协调是最让自己的心烦的,唉……
无论如何,电影依旧是每日必须的功课,估计心理医生会立刻诊断出电影强迫症来,嘿嘿。
刚买的巴赫平均律被当作深夜缭绕的小夜曲使了,喜极了她的不激烈、不张扬……缓缓的流淌在房间的空洞里;我将音箱调得非常轻柔,像是微微得呼吸,仿佛就在耳边,或欢畅、或低吟……
天气微凉,只要不闷,心下就很舒坦,老是奢望着随时随地可以睡下,于是,日子变的好长且难熬。
对电影的依赖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应该比当初痴迷游戏、痴迷武侠要痛快一些吧;新片没什么可以期待的,所以直接了当的选择了一些传说中的经典;其实,很多电影以前已粗略的看过,但那时候看得太草率了,上大学之后才断然醒悟,以前喜欢了太多的垃圾,却侮辱了太多的经典。
◎《末路狂花》,9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的一部颇具争议的电影,用影评者的话来说很“反男人”;讲述两个平凡的女子是如何踏上不归路的,电影没有任何说教,一切发展都随其自然。生活压抑的家庭主妇塞尔玛的离家出走、寂寞调情,曾遭强暴的路易斯的愤然开枪等等,所有不幸的罪魁祸首都是男人,让观者不断去假设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塞尔玛的丈夫体贴、如果路易斯没有被强暴、如果那个被杀的男人不是那么龌龊、如果不是小偷没有骗色偷钱……天哪,原来我们男人是如此的不堪?电影中安排一个深明大义的侦探真是好牛逼的措施,他已然化身观影者的代言人,不断的重复她们还是有机会的,将俺的情绪死死的固定了……
悲壮是催人泪下的法宝,女主人公催车冲下山崖的刹那,俺无法言语,那首主题歌,那些承载悲壮的西部风景……
“如果想要继续飞翔就不要往下看……更不要朝后看,因为这只会使你哭泣……”
我他娘的有点酸,这个世界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唉,没有……
突然想起《天生杀人狂》,也是将同情点放在罪犯身上,老外的这种观察事情的角度和解构形式确实对俺来说很新鲜。
◎《海上钢琴师》,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电影,这个导演是俺最爱的导演之一,单单《天堂电影院》就足够让俺永远崇拜他了。《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传奇电影,如梦如痴……记不清是第几次看了,每一次都让俺很感伤,一如每次看《天堂电影院》一样,潮湿总是蜂拥逼至。
主人公千九的眼神永远那么纯洁,和他的琴声一般,无论怎么变幻都是真诚执著的,总是让俺联想到海蓝色,梦幻一般。千九的一生都在海上,很多人对千九选择与游轮一起消失感到不满,可俺觉得很自然,没有更好的结尾可以选择了,陆地对他而言太可怕了,虽如此我再也不愿将最后的结局再看一遍,那股悲伤太巨大,莫能消殆,是的,我理解他,但我真的不能接受那种脆弱的消亡……
我发誓我不会忘记他那天真的眼神和天籁般的音乐,音乐用来表露情绪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关于这部电影想说的实在太多太多,情绪太难以把握,涌现出是朦胧的图画以及缥缈的淡淡伤感,抱歉,俺只能选择放弃述说。
这个导演的《玛琳娜》《星探》《天堂电影院》都是非常非常好看的电影,记得有朋友问我最喜欢的十部电影,我的答案里有除《星探》外的另三部。
◎《衣柜里的男人》,一部德国同志喜剧电影。“一个失恋失控‘直’汉子,误闯‘基’地奇情故事。”这段简介到是很贴切的,呵呵。情节没太多可说的,大多是些老桥段,但却别有一番风味。电影对爱情描述的很含糊也比较粗糙,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那个“贤惠、急色、善良”的同志诺拔,比女人还温柔的男人,不提长相的话,哈哈。
导演着力于挖掘同志情感的苦楚、困惑,他们寻求情感的不易,他们的善良……另一对异性恋人不过是陪衬,他们对待爱情的草率、多疑等等一下子让同志爱变成可爱起来,该打住了,这个片子是温馨的,但吾等当做喜剧看看也九罢了,不必深究了,尤其是俺。
◎《一一》,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作品,获得了2000年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品味,慢慢咀嚼的电影。故事讲述了台湾一个普通家庭的感情起落,由于人物庞杂,枝节繁琐,叙述上比较缓慢,但却很细致到位,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明确主题,但是却能让每个观看者生出无限的感慨。
故事一直在探索普通人的烦恼和情感起落,每个人物都是一个年龄层的缩影,这部电影所有的情节离我们太近,恍恍忽忽间便能看到自己的过往、现在以及将来,看完时落下满心的落寞、淡淡苦涩,生活是不能逆转的宿命,烦恼是永远不能消殆的主题,关于工作、感情以及社会……压力、困惑、怀疑让我不由自主的叹息。
“每个人都惆怅,每个人都失落。”,或者真是如此;电影中,十岁的杨杨问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半?是呀,为什么?电影散场了,突然醒悟过来,这场电影原来就是那“另一半”,难道,人生,就是如此的纷纷扰扰、至死方休吗?
电影是绝好的情绪催化剂、优雅的鹤顶红,不断完善自己的情商,有些时候有点疼。原来映像需要历经时间后方能于某个瞬间痛彻心扉。
呻吟一下,不是坏事,好比排毒,莫怪莫怪。
无论如何,电影依旧是每日必须的功课,估计心理医生会立刻诊断出电影强迫症来,嘿嘿。
刚买的巴赫平均律被当作深夜缭绕的小夜曲使了,喜极了她的不激烈、不张扬……缓缓的流淌在房间的空洞里;我将音箱调得非常轻柔,像是微微得呼吸,仿佛就在耳边,或欢畅、或低吟……
天气微凉,只要不闷,心下就很舒坦,老是奢望着随时随地可以睡下,于是,日子变的好长且难熬。
对电影的依赖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应该比当初痴迷游戏、痴迷武侠要痛快一些吧;新片没什么可以期待的,所以直接了当的选择了一些传说中的经典;其实,很多电影以前已粗略的看过,但那时候看得太草率了,上大学之后才断然醒悟,以前喜欢了太多的垃圾,却侮辱了太多的经典。
◎《末路狂花》,9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的一部颇具争议的电影,用影评者的话来说很“反男人”;讲述两个平凡的女子是如何踏上不归路的,电影没有任何说教,一切发展都随其自然。生活压抑的家庭主妇塞尔玛的离家出走、寂寞调情,曾遭强暴的路易斯的愤然开枪等等,所有不幸的罪魁祸首都是男人,让观者不断去假设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塞尔玛的丈夫体贴、如果路易斯没有被强暴、如果那个被杀的男人不是那么龌龊、如果不是小偷没有骗色偷钱……天哪,原来我们男人是如此的不堪?电影中安排一个深明大义的侦探真是好牛逼的措施,他已然化身观影者的代言人,不断的重复她们还是有机会的,将俺的情绪死死的固定了……
悲壮是催人泪下的法宝,女主人公催车冲下山崖的刹那,俺无法言语,那首主题歌,那些承载悲壮的西部风景……
“如果想要继续飞翔就不要往下看……更不要朝后看,因为这只会使你哭泣……”
我他娘的有点酸,这个世界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唉,没有……
突然想起《天生杀人狂》,也是将同情点放在罪犯身上,老外的这种观察事情的角度和解构形式确实对俺来说很新鲜。
◎《海上钢琴师》,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电影,这个导演是俺最爱的导演之一,单单《天堂电影院》就足够让俺永远崇拜他了。《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传奇电影,如梦如痴……记不清是第几次看了,每一次都让俺很感伤,一如每次看《天堂电影院》一样,潮湿总是蜂拥逼至。
主人公千九的眼神永远那么纯洁,和他的琴声一般,无论怎么变幻都是真诚执著的,总是让俺联想到海蓝色,梦幻一般。千九的一生都在海上,很多人对千九选择与游轮一起消失感到不满,可俺觉得很自然,没有更好的结尾可以选择了,陆地对他而言太可怕了,虽如此我再也不愿将最后的结局再看一遍,那股悲伤太巨大,莫能消殆,是的,我理解他,但我真的不能接受那种脆弱的消亡……
我发誓我不会忘记他那天真的眼神和天籁般的音乐,音乐用来表露情绪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关于这部电影想说的实在太多太多,情绪太难以把握,涌现出是朦胧的图画以及缥缈的淡淡伤感,抱歉,俺只能选择放弃述说。
这个导演的《玛琳娜》《星探》《天堂电影院》都是非常非常好看的电影,记得有朋友问我最喜欢的十部电影,我的答案里有除《星探》外的另三部。
◎《衣柜里的男人》,一部德国同志喜剧电影。“一个失恋失控‘直’汉子,误闯‘基’地奇情故事。”这段简介到是很贴切的,呵呵。情节没太多可说的,大多是些老桥段,但却别有一番风味。电影对爱情描述的很含糊也比较粗糙,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那个“贤惠、急色、善良”的同志诺拔,比女人还温柔的男人,不提长相的话,哈哈。
导演着力于挖掘同志情感的苦楚、困惑,他们寻求情感的不易,他们的善良……另一对异性恋人不过是陪衬,他们对待爱情的草率、多疑等等一下子让同志爱变成可爱起来,该打住了,这个片子是温馨的,但吾等当做喜剧看看也九罢了,不必深究了,尤其是俺。
◎《一一》,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作品,获得了2000年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品味,慢慢咀嚼的电影。故事讲述了台湾一个普通家庭的感情起落,由于人物庞杂,枝节繁琐,叙述上比较缓慢,但却很细致到位,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明确主题,但是却能让每个观看者生出无限的感慨。
故事一直在探索普通人的烦恼和情感起落,每个人物都是一个年龄层的缩影,这部电影所有的情节离我们太近,恍恍忽忽间便能看到自己的过往、现在以及将来,看完时落下满心的落寞、淡淡苦涩,生活是不能逆转的宿命,烦恼是永远不能消殆的主题,关于工作、感情以及社会……压力、困惑、怀疑让我不由自主的叹息。
“每个人都惆怅,每个人都失落。”,或者真是如此;电影中,十岁的杨杨问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半?是呀,为什么?电影散场了,突然醒悟过来,这场电影原来就是那“另一半”,难道,人生,就是如此的纷纷扰扰、至死方休吗?
电影是绝好的情绪催化剂、优雅的鹤顶红,不断完善自己的情商,有些时候有点疼。原来映像需要历经时间后方能于某个瞬间痛彻心扉。
呻吟一下,不是坏事,好比排毒,莫怪莫怪。
前一篇:我的爱与死:单纯的说说小碟碟
后一篇:闲得无聊了,就调戏调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