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蒙牛“赢”而永乐“输”?

(2010-03-12 10:58:33)
标签:

财经

Term Sheet谈判(三)

 

对赌案例:为何蒙牛“赢”而永乐“输”?

 

有人将永乐被并购的命运归结为对赌协议条款过于苛刻所致,认为大摩所制定的业绩目标“强人所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事实上,永乐对赌协议里关于业绩的要求,其实还不及当年蒙牛对赌协议的要求——按照复合增长率计算,要达到协议中的净利润指标,永乐的复合增长率要求为40%左右,而蒙牛为50%。那么为什么蒙牛最终赢得了对赌,而永乐却走向了相反的命运?

    让我们先来看看永乐签定的对赌协议。

20051月,大摩投资永乐之时双方签订的对赌协议核心内容是:永乐在2007年(如遇不可抗力,可延至2008年或2009年)扣除非核心业务(如房地产)利润后盈利如果高于7.5亿元(人民币,下同),投资人向管理层割让4697万股;利润介于6.75亿元和7.5亿元之间不需进行估值调整;利润介于6亿元和6.75亿元之间,管理层向投资人割让4697万股;利润低于6亿元,则管理层割让的股份达到9395万股,占到永乐上市后总股本(不计行使超额配股权)的约4.1%

永乐签订的对赌协议的危险性在于——如果永乐输了“对赌”,就至少要割让总股本的4.1%给大摩,致使管理层控制的股权比例将低于50%,失去对公司的绝对控股权。没有任何一家接受投资的企业会为了输掉股份而签署对赌协议。

蒙牛签订的“对赌协议”,其实在永乐之前。

20045月,大摩、鼎晖投资(CDH)、英联投资等三家外资股东与蒙牛管理层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主要内容是2004年到2006年,蒙牛乳业每年的业绩复合增长率必须不低于50%,否则管理层应将最多7830万股(相当于蒙牛乳业已发行股本的7.8%)转让给外资股东,或者向其支付对应的现金,反之亦然。

仅仅在一年之后,蒙牛的飞速发展让大摩提前认输。20054月,大摩等3家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向蒙牛管理层持股的金牛公司支付本金为598.7644万美元的可换股票据(合计可转换成6260.8768万股蒙牛乳业股票)的方式提前终止双方在1年前达成的对赌协议条款,而3家投资者也赚取了投资额550%的“超豪华礼包”,这一度成为投资界的热门话题。

通过分析对比蒙牛和永乐的情况,笔者认为蒙牛“赢”、永乐“输”,其深层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层除了准确判断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外,还必须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有良好的把握,才能在与外来投资者的谈判中掌握主动。一般说来,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其所处的行业情况、竞争者情况及核心竞争力。这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蒙牛“赢”、永乐“输”的不同对赌结局。

  ——行业情况

  2004年,乳品行业正延续着1998 - 2003年年均33%市场规模增长的浪潮,牛奶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观念正开始深入普通民众,市场面临着需求大爆发的绝好机遇。而飞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为蒙牛快速打开市场和开拓新消费群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后有市场调查表明,蒙牛所销售的主要产品UTH奶中,有相当部分为过去没有订奶习惯的新消费者。

  而永乐签署对赌协议的2005年,家电市场却已经经历过了一线城市的疯狂扩张,各主要大城市已被国美、苏宁这类全国性企业及包括永乐、大中在内的地方性企业所瓜分,单店收益下降,市场趋于饱和。同时,二、三线市场的开拓时机尚不成熟,市场正经历着第一轮快速扩张后的平台期,大规模新兴市场的开拓需要资金及时间的准备。永乐选择这个时点进行扩张,具有较大的难度。事实证明,永乐最终不得不选择并购其他地方性企业扩张市场,而最基础的企业经营教材也告诉我们,并购式扩张,必将带来更高的成本和更艰难的管理问题。而这些永乐都遇到了。

  ——竞争者情况

  蒙牛是幸运的,在其发展最关键的初期,市场上只有伊利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品牌。而包括光明等在内的老队员们仍受制于奶链和传统国企思维惰性而举步不前。大部分的企业守着几个农场和一个城市玩着靠山吃山的经营方式。这给了蒙牛足够宽松的空间去大举开拓市场而遇到较少的抵抗。

永乐所面临的对手则要强悍得多。地产起家的国美、苏宁,它们民营资本天然的侵略性显然不是常年与温顺的奶牛打交道的国营乳品企业能比的。而依托上市公司平台和房地产背景则使两家公司同时具备了侵略的野心和侵略的能力。2005年时,国美、苏宁已基本抢占了国内沿海城市及中西部大城市市场,留给永乐的空间几乎没有。而这两家企业直到现在仍以一种百米跑的心态继续着疯狂扩张的步伐,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在这样一个排他性极强的市场中,永乐要在遍地都是“敌占区”的情况下快速扩张,其难度不言而喻。

以当时永乐的年收入值来看,要实现对赌协议中所规定的利润指标,在未来两年永乐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至少得达到60%,如果永乐能够保持目前的略高于2%的净利率水平的话,至2007年底,永乐电器的市场份额必须占到国内家电零售市场的5%以上。而就目前而言,国内家电零售业的行业老大国美也仅有7%的市场占有率,永乐要完成这一任务,谈何容易,因此这项对赌协议也给永乐的经营管理层带来了沉重的经营压力。因此,在与摩根斯坦利和鼎晖签约不到三个月,永乐老总陈晓就曾对公开媒体表明,如果能够重作选择,他更希望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目前所选择的财务投资者。

  ——核心竞争力

  可以说,蒙牛当初的对手们是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的—除伊利、光明外,各企业品牌优势不明显,营销模式单一,产品差异化极小。奶源及供应体系扩张困难,即使开拓出市场也面临产不出奶和运不过去的问题。而蒙牛虽然是行业初入者,但却通过极为激进的广告营销模式迅速建立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需求。同时其又在内蒙古建立大量奶源基地,又主打保质期较长的UTH奶,一举解决奶源和运输的问题,为其在全国范围的超速扩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最终,营销策略、奶源充足、冷链需求小成为了蒙牛的竞争优势,使蒙牛成长为一流乳品企业。

  不同于快速消费品市场,家电连锁业虽然发展模式同样单一和缺乏差异化特色,但这主要是受市场环境决定而非企业能力有限。永乐所擅长的“精耕细作”,提升单店收益率的模式无法在跑马圈地时代的家电业闯出名堂——经营业绩再好,没有足够市场,最终也是被吞并。而现阶段家电连锁业所最需要的核心优势——资金—却是永乐所不具有的。国美、苏宁自身具备上市公司融资平台,具有极好的外部输血维持扩张的能力。而缺乏资金渠道的永乐,其扩张步伐必然受到限制。在得到大摩的投资后,永乐开始大肆扩张,却发现自己所长的“高收益率”已经烟消云散,但在扩张能力上,却还是无法“超苏赶美”,连最后一块核心竞争力也丧失了。

  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蒙牛与永乐同样面临着严苛的对赌协议的考验,但两者所处的环境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者的最终命运。蒙牛面对着一个快速扩张的市场、竞争力缺乏的同行,依靠自身的大胆创新,就能闯出一片天地。而永乐在两个如狼似虎的竞争者面前,缺乏扩张所必需的资金优势,可以想见,即使管理层勤勤恳恳,绞尽脑汁,其所面临的未来仍然是不容乐观的。也难怪永乐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周猛感叹,“当时与大摩签订对赌协议时,我们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

当永乐面对媒体承认签署对赌协议过分乐观时,当陈晓坐在国美并购永乐新闻发布会的主席台上一脸严肃时,处于快速发展期具有强烈融资渴望的中国企业家们,是否在看到外资闪耀着金光的资本盘算着怎么把财神爷请回家的同时,也需要低下头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家底是不是供得上香火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