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海子岸
海子岸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1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刹海水域形成与变迁

(2013-03-19 07:53:27)
标签:

文化

 

             什刹海水域形成与变迁

                蔡  

什刹海水域,从天然河湖湿地,历经自然变化与历代不断改造和建设,逐渐演变成城市的标志。自从元代修建大都城以来,城市布局、规划建设等都是围绕什刹海及太液池展开的。在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同时,大力治理了什刹海河湖水系,展示出什刹海的时代变化和历史价值。

 

一、   什刹海水域形成及金代的初步开发利用

什刹海在金代称白莲潭,元代称海子或积水潭,明以后始有什刹海之称,其开发利用的历史十分悠久。

1高梁河古河道与什刹海水域的初步形成

什刹海水域最早是永定河下游的古河道,即高梁河的下游河湖湿地。其路线大体流至今德胜门而南,过什刹三海,再南过北、中、南海,穿过长安街东南流经前门、金鱼池、龙潭湖、左安门之西的古河道。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中开挖出古河道,证明是永定河故道的一个分支。

北京地区最早与什刹海水域有关的水利工程,是三国时嘉平二年(250年),镇北将军刘靖镇守蓟城(今北京西南)时修建的永定河引水灌溉工程。“道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厢渠”,引湿水(今永定河)灌溉蓟附近农田。[]灌渠利用了古代高梁河的河道,其下游流经今什刹海一带,增加了“三海”的水量。较大,下游河湖水量会有较大的增加。

1《水经注》所描述的高梁河穿过北京城区的古河道示意图

2. 在唐末刘仁恭占据幽州时(约在907年前),人工凿通了二、 三米高的“海淀台地”,开挖了玉河,将玉泉山和瓮山泊水引入高梁河,形成了下游河湖的稳定水源,使什刹海水域积水面积有明显增加。到辽代这里已经有岛屿存在,史称燕京有“瑶屿”。瑶屿金代称“瑶光台”,即今北海团城。

3.金代将白莲潭水域南部建太液池,并修建皇家园林——北苑

金建中都(今广安门一带)东北郊有一片很大的水域,文献记载的名称叫白莲潭,其范围除了今什刹三海还包括北海和中海。其名称可能源于当时水域内多种白莲。金人几乎在建中都之前就开始在白莲潭南部建离宫,又称“北宫”(大体在今紫禁城稍南),白莲潭南部水域(约今中海)围在宫城内,称太液池。文献记载:金建北宫时“开挑海子,栽植花木,营构宫殿,以为游幸之所。”

文献记载太液池是经过“开挑海子”形成,明确指“海子”是人工开挖修建,将挖出的泥土堆成今北海白塔山。当时太液池北端是与海子连通的,到元代在这修建了一座长四百七十丈的木吊桥通到西岸宫殿。这个桥就是今北海大桥前身,桥的东岸原来也都是水,后来也填为平地。

太宁宫记载,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这样,最早将原来整体的白莲潭水域一分为二的时间,应该1179年左右。最初的分界处应在今北海大桥沿线,界线是有了,但水体依然是连通的。也就是说,此时与北部的水域还是一个整体,即北海与今什刹海还是连在一起的。

4.太液池与“海子”分离的时间资料证明,是在金末元初的几十年时间。

贞佑三年(1215年),蒙古军将领石抹明安四月攻下万宁宫。万宁宫荒废九年后(1224年),忽必烈将“北宫园池并其近地数十顷”赐道教全真道掌教丘处机,改为全真道道院。文献记载1227年六月丘处机曾经“浴于东溪”,北宫东面之溪正是今南河沿大街位置。 “东溪”应是这条引水河道当时的称呼。凑巧的是,只过了两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丘处机)遂卒” []。当时应该是发生了地震,太液池南岸崩塌,致使湖水全部流入东湖(约今金鱼池一带)。

1253年全真道士失势,北宫已经不是道院,元初名儒郝经在1253年夏,由万宁宫故宫登琼华岛看到的是:”“枯石荒废,琼花树死,太液池干。” 1260年王恽去过北宫,有“殿空鱼藻山犹碧,水涸龙池草自春”[]诗句。以此看,太液池将近五十年无人管理,池水干涸。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荒废,白莲潭水域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北海与什刹海之间出现淤积的陆地。为几年后(1263年)忽必烈兴建皇城,完全切断什刹海与北海创造了地理条件。

5.金代利用白莲潭北部水域灌溉农田,并作为通州至中都的漕运码头

利用白莲潭引水灌田的历史,有明确记载见于《金史张仅言传》在张仅言修建完大宁宫后,引“宫左流泉溉田,岁获稻万斛。”[]记载。“宫左”指在太宁宫的左边,即东面。 到承安二年(1197),又有“放白莲潭东闸水与百姓溉田”[]的记载。这里明确提到“放白莲潭东闸水”,与前面“引宫左流泉”,都是指引白莲潭水。白莲潭东闸所在位置,即今后门桥。1999年在修复后门桥施工中,先后在两岸挖出六个镇水兽,在桥东北的镇水兽上有“至元四年九月”刻字。说明此闸元初在金代基础上就曾经修建。

金定都燕京后,为了把华北的粮食漕运到中都城,就开始运河的建设。《金史·河渠志》明确指出运河是由白莲潭供水的。 金代称“漕渠”,大体是元代坝河的路线。另外一条运河是金闸河—中都至通州的运河。这次不但引用白莲潭的清水,在运河上修建了五六座船闸。金闸河的河道,大致是元代通惠河的路线。

                 2金代白莲潭水系示意图

 

二、元代大都城的建设,以积水潭为中心

至元四年(1267年),决定以白莲潭和太液池为中心新建大都城。《元史地理志》记载:“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既然积水潭是海子的旧名,那么海子则应是元人来了以后的称呼了。《元史河渠志》又记载“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可见,海子是大都人的称呼。以此来看,积水潭则应该是元人到大都以前的旧称呼。那就与白莲潭称呼时间相差不多。

积水潭在元代经过大规模治理,成为京杭运河的终点码头,还可供大都城市的园林、生活、环境用水等。在城市中心区巨大的水面,也带来明显的城市环境效应。积水潭沿岸成为大都著名的商业、风景和文化区。

1.元修建大都城规划中,将开放的积水潭水域作为大都的经济、文化中心区

大都新城规划以太液池和积水潭水域为中心区,以积水潭东岸为城市中轴线,完全将积水潭与太液池隔离,为大都的发展奠定了地理上的优势。新城规划的另一个最重要点是,以萧墙北门厚载红门[]和积水潭东岸海子桥的连线为新城的中轴线,然后在海子桥[]的正北方,建立起作为全城平面布局中心的标志,即元大都城的“中心之台”。再以积水潭东西两岸的距离作为全城宽度之半,确定东、西城墙位置。以中心台至南墙的距离确定北墙的位置。从而确定了大都城南北长方形的轮廓,也具体确定了元大都的四面城墙位置。

1)太液池和积水潭水域完全隔断的时间,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在金代修建北宫时,已经将原来整体的白莲潭水域一分为二,但水体还是直接连通的。金北宫北界的围墙位置和建筑形式,文献上均无记载。元代修建皇城,其外墙称“萧墙”,俗称“红门阑马墙”[]。初建时墙体的建筑材料似乎是“篱笆”或“围栏”式,没有墙垣有记载说,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有人从墙洞钻进苑内被抓,可能钻的是篱笆洞。大约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某一天大书法家赵孟 行东御墙(皇城)外,道险,孟马跌堕于河。桑哥闻之,言于帝,移筑御墙稍西二丈许。”这个“御墙”很容易就向西移了二丈,其建筑结构肯定比较简单。按照文献记载,出于安全考虑,几年后修建了墙垣。“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十月,枢密院臣言:昔大朝会时,皇城外皆无墙垣,故用军环绕以备围宿。今墙垣已成,……”[]

与积水潭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是皇城北墙。为了修建皇城北墙,必须加固太液池与北面海子中间的大堤,并且扩建成一条沿湖道路。这条道路在金代可能还不存在,因为那时这里没有交通的需要。自1215年中都迁开封至新建大都城近60年的荒废,太液池北部出现部分干涸,白莲潭水面也有所减少,在修建大都城时才可能规划出这条“海子南岸东西道路”。虽然元代不断维修这条道路,直到至治三年(1323)时,狭窄泥泞。《元史河渠志》记载:“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司言:海子南岸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其上,海子风浪冲啮于其下,且道狭,不时溃陷泥泞,车马艰于往来,’……”。这里的两城是指大城和皇城。道路北面是“海子”,南面是金水河,风浪经常涌上路中,致使溃陷泥泞,车马往来困难。当时距开通惠河,大规模治理积水潭已经30多年了,这条重要道路还是这么泥泞,恐怕是这条道路自身条件造成的了。分析其原因就是基础不好,反过来可以推断,皇城北墙基础不能承受太重的建筑,修建的仍然可能是夯土墙。因此可以说,由于这条道路的出现,什刹海水域才算真正形成。

2)这两个水域已经完全分开,那太液池的水源又来自那里?首先应该是积水潭。那么大的水体,不可能依靠金水河引来的玉泉山泉水,因其水量太小。从元代的记载可以知道,积水潭是依靠从积水潭西岸金代已经使用的运河—“西河”输水,为太液池供水,就是沿今赵登禹路直通到今中海的南边。

2郭守敬对积水潭进行治理,扩湖、建闸、砌岸,使其成为京杭运河的终点码头,对首都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元代对积水潭开发利用十分重视,郭守敬先后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治理。

早在中统三年(1262年),水利家郭守敬建议引玉泉水通漕运,派漕运官宁玉“疏浚玉泉河渠”,将玉泉山泉水引入海子(积水潭)。在工程施工时,为增加海子的调蓄作用,进行了疏浚治理。这是积水潭向东直接到达通州的北支运河。

至元十六年(1279年),因为玉泉水一部分引入新修建的金水河,流入积水潭的水量减少,十几年前疏浚的北支运河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政府大规模治理这条运河。在原来可以直接行船的运河上修建7座土坝,改造成“倒载制”的坝河。这次对积水潭也进行了治理,使通州的漕粮可以通过坝河船运到积水潭。

郭守敬大规模治理积水潭是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开通惠河时.这次全面系统治理积水潭,扩湖、建闸、砌岸,至元三十年(1293)成功开凿通惠河,实现京杭运河全线贯通。积水潭成为京杭运河的终点码头,达到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对首都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这次对积水潭进行全面改造和治理,修建了一系列闸坝和堤防。将积水潭作为通惠河中间的调节水库,起到进一步调蓄运河水源作用,同时也是京杭运河的终点码头。

改造积水潭周边堤岸,修建泊岸、闸门等建筑物。据《元史·河渠志》等文献记载,为了控制水流,在积水潭上游入水口处建设了朝宗上下闸,其位置在元代万亿库南门外,其位置在今索家坟附近。在积水潭东出口,建设了澄清上闸,位置在万宁桥(今后门桥)西侧,这是漕船进入积水潭的控制闸,也是积水潭最重要的通惠河供水控制闸。另外在积水潭东北应该有一座闸控制供给坝河水源,位置大约在今新街口豁口外,1976年考古发现过泊岸木桩,可能是闸门建筑基础。在积水潭西南岸还应该有一座闸,控制通往西河的水流。这样,积水潭完全形成一个可以人工控制的调节水库,一方面可以停泊大量的漕船,一方面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供应下游河道的用水。元代闸门开始时修建的都是木闸,后来逐渐改造成石闸。

元代对积水潭堤岸进行了全面治理。元代文献记载:“海子岸,上接龙王堂,以石其四周”[]。为了防止风浪冲刷堤岸,临水面都用块石砌护。

3.元代积水潭成为京杭运河的终点码头和城市环境效应

郭守敬这次扩大积水潭水面,建设成京杭运河终点码头,江南漕船可以直接驶入大都城内。这年秋天,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看见积水潭上停满了漕运的船只,非常高兴,立即奖赏郭守敬及有关人员。元人黄文仲在《大都赋》对停泊的船只描述道:“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

元代全国水利最高机构都水监(相当今水利部),就设在积水潭东岸万宁桥附近。这里不但管理方便,而且环境十分优美。宋本于至顺二年(1331)所写的《都水监事记》中有详细记载:“监者,潭侧北西皆水…堂后为大沼,渐潭水以入,植夫渠荷芰。

由于交通便利,积水潭东岸万宁桥附近也成为水陆客运码头,相当于今日的交通枢纽。诗人杨载在积水潭边送别乘船沿通惠河回南方的客人,写下《送人》诗:“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涛泛轻舟。”张雨《燕山春暮作》:“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来归。”都反映出通惠河与江南交通的便利。

 

 3  元代积水潭及分支水道示意图

(注:底图为北京测绘处1949年图。图中从玉泉山引水的金水河,②积水潭西河,金水河一支)

 

元代积水潭随着水面的治理和扩大,其城市环境效应更加显著。元时积水潭水面辽阔,湖面远大于今天的什刹三海。元建大都城将积水潭围在城内,除用于运河、灌溉供水,停泊江南漕船之外,还是大都城内最重要市民游乐、休息及洗涤的场所,城市水利效应显著自太液池水域围在皇城以后,市区只有积水潭水域是对公众开放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末。

元代积水潭十里烟波,风景如画。《析津志》记载:“花头鸭与江南者盖多来海子内,与太液池中水鸭万万为群。”还有大量商船及旅游船,元代描述当时盛况的诗词很多。如宋本《海子》诗:“渡桥西望似江乡,隔岸楼台罨画妆。十顷玻璃秋影碧,照人骑马过宫墙。”程敏政的《海子诗》有“十里城阴路,西湖一派分。秋晴沙岸尾,时见白鸥群”,元代画家王冕也曾写过“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的诗句,充分反映当时积水潭的生态环境。

由于积水潭是城中最大公开水域,元初,从占城、交趾、真腊(今越南,柬埔寨)等地进贡的大象,就养在万宁桥不远的“象房”。平时大象供皇家的仪仗队用,皇上的乘舆要用大象驾驭。每当酷夏,要将大象带到积水潭内洗浴,情景十分壮观。宋有“过海子观浴象”诗:“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乱水纹”[11]生动描述。

积水潭也是城区市民洗涤场所。“海子东西南北与枢密院桥一带人家妇女,率来浣濯衣服、布帛之属,就石槌洗。”[12]枢密院桥,在东华门外通惠河上。

什刹海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积淀了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阶层文化。这里北京的风俗文化,组成了老北京的历史。什刹海地区的漕运文化、宗教文化王府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等,成为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积水潭来水面积逐渐缩小,水域功能随之改变,成为北京城市中最适宜居住区

元末明初大都城不再是首都,城市供水系统失于修治,积水潭来水锐减,水面发生巨大变化。明初对大都城进行改造,由于积水潭外湖和坝河(今北护城河)的存在,将大都城区拦腰分为两部分,造成南北交通上极大的不便,从而严重影响大都北部城区的发展。因此首先放弃了不繁华的北部城区,将北城墙南移到坝河以南,并将积水潭西北角的水域切割在城墙外,即后来的北太平湖。另外,还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移了二里,形成今日北京城的内城。

总体上看,明代北京城的建设与改造,都和城市中心的什刹海水域密不可分的。

1.白浮瓮山河废弃,使什刹海水面逐渐缩小,但仍然是通惠河的调节水库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二日,徐达攻大都自齐化门入城,元朝灭亡。

同年八月,徐达命令副将华云龙改建大都,又改大都为北平府,令指挥叶国珍徙北平居民于开封。九月徐达改安贞门名为安定门,健德门名为德胜门。1370年朱元璋封朱棣(10岁)为燕王,改元大都内殿为燕山府。第二年改建北平城,缩北城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反攻的第二道防线,当时并没有新建德胜门楼[13]1379年十一月燕王府(后来皇宫雏形)营造完毕,次年三月燕王(20岁)离开南京正式镇守北平。1402年六月燕王攻占南京,即皇帝位,翌年改北平为北京。到此时积水潭水系已经50年没有系统治理了。北京城只剩下玉泉一处水源,积水潭的来水自然大大减少。在缩建北京城时,为了修建北城墙,将积水潭大湖西北部分隔在城外(后称太平湖);又考虑德胜门内的交通,在积水潭中间建德胜门桥和修建德胜门内大街,将湖再分开。桥西的湖仍称积水潭,桥东的湖泊称作什刹后海和前海。

早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建北京内城南城墙时,将大都城墙向南推移了二里,将原在大都外的文明、惠和二闸被包入城内。到宣德七年(1432年)六月,“上以东安门外缘河居人逼近黄墙,喧嚣之声彻于大内。命行工部改筑黄墙于河东;皇城之西有隙地甚广,预徙河东之人居之。八月又移东安门于桥之东”[14]。至此今南北河沿一段通惠河完全包入皇城。从此什刹海以下自澄清闸至文明闸之间通惠河已不能行船;而西湖上游白浮引水渠道又因要经过新确定的明皇陵区,以风水关系不准再引用。到正统三年(1438)五月壬寅大通桥闸建成[15],标志着明代通惠河新起点的开始。

成化年间对什刹海及上下游水道也不断进行治理。由于上流只有引西湖之水供运河,但需将水从玉河、高梁河引入城,一半入城内什刹海,余水环城壕合三里河水汇于大通桥。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壬戊,“裁革顺天府宛平县澄清、高梁二闸官各一员。”反映出澄清闸由于只管启闭不再通航,管理人员也要相应减少。       

    嘉靖初,督漕官吏为运输修建北京宫殿的大木,再次建议修复通惠河。以玉泉水为源,修复玉泉山以下青龙、广源、白石、高梁诸闸,保证了什刹海的供水,同时对什刹海的出口控制闸——澄清闸也不断维修。通过这次重修,以后几十年漕运比较畅通

明代为保障皇城内北海、中南海的供水,在万历时的图中已经有一条从西海直接引水河,通到前海西侧,缩短通流北海的路程

2.环海园林、寺庙、斜街、民居的兴建,成为北京城市中最适宜居住区

明代什刹海上游白浮泉水断流,玉泉山泉水的减少,加之什刹海不再是通惠河的码头,湖水面积渐渐缩少,但是仍然是北京城区最大的开放水域。什刹海仍然有着江南风光。这在明代文人诗词中多有记载。明翰林院编修、浙江人冯有经的《湖上》诗:“十里徵湖太液通,三秋烟景武陵同。沿堤柳暗闻清籁,隔水林开见远空。雁下寒汀芦正白,鸟惊落叶柿初红。游人共是江南客,亦自临流羡大白。”又于慎行《雨行北安门外湖上》诗:“湖上窗栏如画舟,一天凉雨入宫秋……时清湛湛多浓露,十里芙蓉接御沟。”等等。

永乐时,招募南方人在湖边开辟稻田。在湖岸相继修建了众多的寺庙,如净业寺、三圣庵、海会寺、什刹海寺等。什刹海四周的名园数目超过前代。如德胜桥旁的定国公园,南岸的镜园、刘茂才园,银锭桥边的英国公园等。一般园的面积不大,但大都借什刹海之风景,秀美天成。什刹海的荷花素有盛名,明代的上林苑监专门在湖内种植莲藕,供人泛舟赏荷。因此什刹海当时还有“莲花湖”、“莲花泡子”之称。

清至民国时期的什刹海

清代什刹海水源只有玉泉山、昆明湖。什刹海下游,出澄清闸,经过今东不压桥胡同流入皇城.再从东黄城根南角流出日,经过台基厂二条、船板胡同出城入通惠河,这时城内水道又称为玉河。清代什刹海仍然是通惠河运道的主要水源调节水库,一直使用到清未漕运全部停止。

清代什刹海开发与治理的重点,一是极力开发上游水源,二是保证上下游水道控制闸坝的完好,三是进一步开发积水潭的城市水利功能。

清代德胜桥西称仍积水潭,也称西海,德胜桥以东称什刹后海,银锭桥以东称前海。这三个海也统称为什刹海。

1.清代什刹海治理与周围府邸豪宅建设

清代什刹海水继续减少,沿岸格局并无大的变化,只是因朝代更迭,名宅赐第,转瞬易主,沿岸原明代的宅园别业或衰落,或为清朝府邸所代替。在白米斜街有清末军机大臣张之洞旧宅。张之洞很喜欢什刹海,并自称其宅为“德胜桥东第一宅”。

清代为了加强对皇家园林的管理,专门成立奉宸苑。康熙年间什刹海设立苑副、委署苑副,归奉宸苑管理,并安放御用牛舌头采莲船。明文规定,非皇帝之令,任何人不准引用什刹海之水。加强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保障中南海水量的供应。清代皇胄权贵在什刹海四周大建王府花园、深宅大院,代表的有恭王府、醇王府等。一些朝廷重臣也将府邸建在湖边,什刹海南岸柳荫夹峙、宅第相望。

 

 

            4  清中后期什刹海水道关系

    清中叶和得势,于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三年(1776~1788),在什刹前海北岸大建宅第。并仿照西湖苏堤在前海水面中修了一条堤,即后人所谓的“和堤”,将前海分出个“西小海”(西小池)。这时什刹海已被分割成四个湖。到了清末,“和堤”西部水面大部分干涸,或变成稻田,或盖起了房子,水面剩下已不多了。

 

 

5清乾隆时期的什刹海(自乾隆《京城内外河道全图》)。

1874年同治皇帝病故,奉宸苑以“国殇”禁止沿湖商业活动,荷花市场被取缔,什刹海呈现一片衰败景象。由于什刹三海水不能连通,水面严重减少,水质污染。

2.民国时期什刹海水域的治理

1914年北京成立京都市政公所,,测量科后改为内务部土木工程处,掌管全市道路、桥梁、水道、沟渠等工程建筑修缮。

1928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称北平,置特别市。中南海也先后开辟为公园,什刹海不再把保障中南海供应水为最重要的任务,即使湖水污染也不会遭到最严厉的革职查办等处罚。当时管理什刹海的北平市卫生局,难以支撑什刹海全面管理任务。直到解放前夕,什刹海水面狭小,杂草丛生,四周社会秩序混乱,商业衰落。

 

6     1940年代后门桥北岸照片

 



[]  郦道元《水经鲍丘水注》。

[]《元史·释老传》因丘处机正好在这次地震后二天去世,历史上传说与地震有关.实际从记载看前两天刚刚在东溪洗浴,更可能因此着凉感冒发病而逝.

[]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十七。

[] 《金史张仅言传》

[] 《金史食货志》。

[] 皇城北门,又称厚载门,元大都考古发掘其位置在今景山公园少年宫前。

[] 海子桥,正式名称为万宁桥,其西侧有澄清闸。因为对着厚载红门(简称后门),俗称后门桥,沿用至今。清代文献把南岸的一座桥叫“海子桥”,引起后来许多人的误解。

[] 萧询《故宫遗录》。

[] 《元史兵志》。

[]详见《元史河渠志》。

[11] 褧:《燕石集》。

[12] 熊梦祥:《析津志》。

[13]直到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才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

[14] 《明宣宗宣德实录》卷91

[15] 《明英宗正统实录》卷42

阅读(1908)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