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053795423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粤闽赣(50)--农耕
(2012-12-23 16:06:03)
在北方长大,看到过旱地的耕作场景,而在南方则更多是水田的耕作,对其场景也就格外感兴趣。这是在粤闽赣旅行中拍到的农耕场景,作为此系列的结束篇。
中国传统上是农业国,而汉族在传统上更是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农耕的起源自少可以上溯到6000多年前或更早,是传说中的炎黄时期。炎帝制耒耜、种五谷,开始了农耕的时代。
在更早的史前人类时期,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和渔猎获得食物为主,渔猎的收获不稳定,而自然生长的可供采集的植物果实和其它可食部分的数量也有限,这都使当时的人处在一种食物不充足不稳定时期,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找食物,其实其生活状态与猴、猩猩等其他灵长类动物差别并不大。
后来,一些人摸清了植物生长的规律,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在居住地附近的土地上种下去,人为地扩大了这些植物的生长数量,由此就有了更多收获,足以满足族群很长时间的食物需求。这种种植和收获的方式能获得较为充裕的食物,掌握了其技能的族群因为食物充足而繁盛,而顽固保持着更传统的采集和渔猎生活方式的族群则因常常会遇到食物匮乏而难以壮大,居住在适合耕作区的那些部落都必须在学习农耕技能或者被边缘化甚至被征服中做出选择。
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步,人们开始进入一种食物较为充足的生活状态,很多人不再需要每天为获取食物而奔波,就有了更多的空闲,也就有了更多时间用于其他方面,从而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农业相对于牧业来说,单位土地的生产率也要高,也就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农耕区的人口密度比牧区高很多,所以现在牧区大都处于不适合农耕的地方,如高寒地区和水源匮乏地区。
农耕,要按自然的规律来种植和收获,使农耕的民族进入一种周期性的生活状态,这种周期就是年。一种作物,每年适合播种的时间不过几天,而收获期也必须在几天之内完成,一个地方的农民就按照自然的规律而变得生活步调一致,耕地、播种、灌溉、除草、收割、晾晒等等,忙时基本都在忙,也基本同时农闲,因此形成了节庆。春节,是北方农耕区的最长农闲期,可以过一个多月的年,而这时气候温暖的岭南作物仍在旺盛生长,也就没有那么长的空闲,其过年的内容就要少很多,一些地方的冬至和三月三也很热闹。
人们可以很容易看到月亮的圆缺变化,但种植作物需要掌握的年周期就不是那么容易摸清楚了,这是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相关的,但当时的人们还认识不到这一点,只能通过立柱在阳光下的阴影长短或日出日落的方位来判别,老年人的农作经验就更起作用。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种规律,历代都要编制历法,其中一项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合耕作需求。有了历法,特别是对应的二十四节气,使农民有了更简单和容易的方式去判断农时,避免造成一年的损失。
农耕是很稳定的生活方式,气候正常时,一块土地的收成是大致差不多的,就算年景好也不过多收个三五斗,不会出现“奇迹”,也不可能通过农耕而很快暴富,但如果出现天灾或家庭变故就会迅速穷困不堪。这种农耕生活的特点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平淡的生活成为很多人的理想境界,平安是对未来一年的最好的希冀。
从6000多年前到近代,农耕技术发展较缓慢,特别是战国时代采用了水利设施和铁质农具以后,2000多年间就很少有重大技术变革,也形成一直以来对科技作用的认识不足,科技在农耕社会基本没有地位。农耕是依靠农时的,早了与晚了一样,都会造成损失,创新基本都会失败,而因循守旧才是正途。种植以后,只有到时节才有收获,很长时间是要等待的,急不得,急也没有用。几千年的这种农耕生活培养出的很多传统观念,使一些人在面对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也是那么一种循旧的思维模式,对新奇很排斥。
在生产技术不高的古代,农耕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在人少地多的时代,家庭男丁的多少决定了一个家庭可以耕作的土地数量,也决定了一个家庭每年收获的多少,即家族的强盛程度,因此形成多子多福的观念。农耕一般是家族性的活动,聚族而居,全家耕种,由长者决定家族内的分配,尊长及家庭和睦等观念都与这种生活方式密切有关。
因为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及主要依靠体力劳动,个人的智慧能力基本没有发挥空间,吃苦耐劳、踏实本分、循规蹈矩、埋头苦干等认为是优秀品格,而想法太多、不安分都带有明显的贬义,这种观念被编成各种故事使从小就受到熏陶,代代相传。
农耕时代,土地是家族最核心的继承物,而这种土地主要靠从上辈来继承,这实际上是中国人能维系传统孝道几千年的根本原因。老者,虽然失去了劳动能力,但却是土地等财产的拥有者,后代要通过孝道来获得继承权。而失去了这种继承的维系作用,空洞的道德说教甚至道德压迫,其作用其实很有限。
总而言之,农耕生活造就了了汉民族的文化及性格特点,我们民族文化中无论优秀的方面还是有缺陷的方面,大多都与几千年的这种生活方式有关。作为在农耕时代取得巨大成功的民族,也同样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在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时,祖宗的遗产总感到捉襟见肘,使很多人显露出迷茫和不知所措,也就出了很多问题。回到传统,并不能解决因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社会问题,而倒回传统的生活方式更不可能,只有清醒认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缘起及局限,作出适应性改变,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粤闽赣系列:
上下九
沙面
石室教堂
包公祠
肇庆
水口
南岗路上
南岗瑶寨
九峰
鳌峙塘
陀城
雁洋
梅州老街
客家博物馆
人境庐
淡定村
三河坝
泰安楼
车龙村
茶阳
思贤村
中川
湖坑
培田民居
长汀
大柏地
翠微峰
驿前
石城
石壁
建宁路上
泰宁古城
和平路上
和平古镇
洲湖船屋
从南城到宜黄
临川
锦江
鹅湖书院
过武夷
穿闽北
沙江
三坊七巷
林则徐纪念馆
鳞隐石林
双洋
永福花乡
林语堂纪念馆
潮州古城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两周的工作结束了
后一篇:
闲得(31)--苍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