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闽赣(30)--石壁

(2012-09-24 15:48:00)
石壁,名声很大,是什么样,很好奇。从石城乘到宁化的班车,就经过石壁。下车,看到的是大片农田,绿色一片。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并不是稻田,问村民,知道是烟叶。叶子很大,与我在大理附近看到的烟叶品种差别较大。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这是烟叶的花,淡红色小喇叭形状,有些像小时候种过的紫茉莉(夜来香)。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虽然四体不勤,五谷只分三谷,也认得旁边的花生,小时候种过,但其他如芋头之类就认不得了,让农民笑话。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小村,看上去并不富裕,有很多低矮的房屋,二三层小楼属于稀少。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因为是烟草种植区,少不了晾晒烟叶的房屋,要通风的,烤烟,还要生火有烟道。具体怎么操作,就不太清楚。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还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夯土或土坯房,典型的客家民居风格,二层最多。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而路边,很多这样的小庙,汉帝庙、华光庙、灵观庙,搞不清供奉的是何方神圣。也有一些姓氏的家庙。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这是坐落在公路边的看起来新建不久的建筑群,很现代的式样,写着“客家祖地综合服务中心”,是为了接待外地(重点是港台及海外)的寻根客家人而建。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支系,据称是东晋开始南迁的中原汉族人的一支。唐末时,居住鄱阳湖附近的客家先民再次南迁,来到赣、闽、粤三省的结合部,其中很大部分进入石壁居住,经几百年,形成风俗和方言较一致而与其他汉族有明显区别的客家人群体。所以这里被称为客家祖地,每年10月16日会在此举行盛大的公祭仪式。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石壁,唐时称玉屏坑,是一片面积较大的山间平坦盆地,适合垦殖居住,而且这里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依托水路便利可以东去赣江再进入长江流域,或东去福建沿海,也可南下潮汕地区,交通便利。而且当时社会安定,未受战乱侵扰。饱受战乱之苦的先民,把这里当作世外桃源,过上了安定生活,并繁衍子孙。现在规模很大的建筑群正在修建。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等到南宋以后,在此生活了几百年的客家人再次南迁,很多进入梅州、惠州等地,后来还有的迁居海外,都把石壁当作祖地。据说目前称为客家人的有1亿多人口(主要在粤闽赣交界地区),虽然居住在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相距遥远,但说起客家话大多能听懂,与祖先在此共同居住了几百年有密切关系。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其语言、习俗与周边的闽南、潮汕、广府等族群有明显的差别,也与留在北方的汉族差别很大,成为汉族中独特的一支。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建筑的主体是客家公祠,建筑也很新,是为了满足来此寻根的海外客家人的需要而建。我不是客家人,也来凑热闹。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后面还有大殿,里面供奉着150多个姓氏的先祖牌位,据说当时来到石壁附近居住的客家先民来自50多个州县,属于现在的8个省。到了这里之后的几百年间,才逐渐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形成客家文化。石壁这么个小镇,因此名扬海内外。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石壁,距宁化县城只有20多公里。宁化,也建起了新城,这是新汽车站前面的广场。
粤闽赣(30)--石壁 - 独立寒秋夜 - 独立寒秋夜
 粤闽赣系列:
上下九   沙面   石室教堂   包公祠   肇庆   水口   南岗路上   南岗瑶寨   九峰   鳌峙塘   陀城   雁洋   梅州老街   客家博物馆   人境庐   淡定村   三河坝   泰安楼   车龙村   茶阳   思贤村   中川   湖坑   培田民居   长汀   大柏地   翠微峰   驿前   石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