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方来广东,经常听到有人说到客家或客家人,当时还不明就里,后来才知道这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是很有特色的一个群体,是广东汉族三大族群之一(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也有说还有雷州人)。梅州就是基本由客家人聚居的地域,并有很多人移居港澳或海外,为了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和文化认同,建起了客家博物馆,距梅州老城东2km左右,东山大道旁。
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在粤闽赣交界处,一般被称为客家四州,即梅州、惠州、赣州、汀州,其中梅州作为客家的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之一,知名度居“客家四州”之首,举办过很多客家的恳亲会和联谊会,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被称为“世界客都”。
院内,还有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等,陈列有梅州客家人在文武两方面的典范人物事迹,是从晚清或辛亥至今的。
客家人,据称是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在永嘉之乱后因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而南迁形成的一个分支,宋朝时期到达赣南、闽西、粤北地区,并最终形成有较强稳定性的客家族群。客家人既继承了部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越族、闽越族、畲族等当地的土著文化,有很多学者以客家人来研究古代汉族习俗和语言的变迁。
客家人在岭南地区居住有了上千年历史,开始并没有统一的名称,后来有人研究广东汉族的族群差异,提出了民系这一概念。民系,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其内部有着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和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而客家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民系。但是把民系延伸扩展到其他族群就常常遇到麻烦,因为族群会因长期分隔而造成差异,不同族群也会因长期相处而互相融合,使民系的划分变得异常复杂,最后常常把方言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里就是客家博物馆的正门。
墙上,一个很大的字,因字库中没有,常用“涯”替代,发音近似“埃”。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当时江门五邑地区发生大规模土客械斗,近代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逐渐成为族群名称,被使用也就百年左右。因为在客家话中,第一人称是涯,所以惯用这个字代表自己是客家人。因为不像粤语、闽南话等方言有广播电视节目,从而形成较一致的方言,客家话只能在一定区域内互相无障碍沟通,但总体上因分隔各地而造成语音间有了很大差异。讲粤语的总是觉得受到普通话的挤压,而在广东,客家话则是受到粤语的挤压。
上二楼是主陈列馆,展览分为“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个部分,有很多图片、实物或模型,介绍从古至今的客家人。
这张图是客家人的分布图,其中纯客家县(县级)包括梅江区(梅州)、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源城区(河源)、东源、龙川、连平、和平、紫金、惠城区(惠州)、惠阳、惠东、博罗、陆河、新丰、翁源、仁化、始兴、龙岗区(深圳)、盐田区(深圳)、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
据统计,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广东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江西有1000多万,福建有近400万,广西有约500万,台湾450万,香港50万以上,加上四川、湖南等省,共有人口5000万以上。海外客家人还有数百万人,海外华人常用汉语是粤语、闽南话和客家话。
这里是触摸屏的客家姓氏介绍,有两个界面,大约128个姓氏,包括我的姓氏,当然我并不是客家人。
有一些模型展示了客家的风俗,据说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区汉族的风俗,特别是婚俗。
客家是聚族而居,住房的形制主要有五凤楼、方形土楼、圆形土楼、围龙屋等,后来还出现了中西合璧式的围楼,这幅介绍的是围龙屋,而方土楼和圆土楼在福建永定、南靖等地最常见,被称为福建土楼,以后会介绍。
客家人注重文化教育,特别是注重传统的儒家文化,而潮汕人似乎更注重经商。
走廊上,是一排铜像,是历史上客家人中出的精英,很多人我并不知道,特别是商界和文化界的。
客家博物馆前面有条河沟,隔河可看到一座楼上面写着“黄遵宪纪念中学”,黄遵宪故居就在旁边。
广东系列:
虎门销烟池
虎门要塞(上)(下)
孙中山故居
梁启超故居
洪秀全故居
袁崇焕纪念园
叶挺故居 黄花岗
黄埔军校
方饭亭
佛山祖庙
惠州西湖 雷州西湖
海丰
汕尾
南雄
东莞老街 海龟保护区(上)(下)
梅关(上)(下)
坪石金鸡岭(上)(下)
可园(上)(下)
徐闻灯楼角
湛江东海岛 春湾
隘子镇
九峰
鳌峙塘
上下九
沙面
石室教堂
包公祠
肇庆
水口
南岗路上
南岗瑶寨
陀城
雁洋
梅州老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