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影响后世。李时珍是明朝蕲州人,其墓在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的雨湖畔,80年代这里建成纪念馆。

这是纪念展览,里面有李时珍的生平介绍。李家世代行医,李时珍是继承家学,年少时也曾读四书应考以期改变社会地位,但九年中三次到武昌应举均名落孙山,于是放弃科举专心学医,几年后成为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三年后又被推荐到京城任太医院判,成为为宫廷服务的御医中的一员,但只任职了一年就离开京城这个乌烟瘴气之地而辞职回乡,大概也是不愿与庸蠢为伍,只想实实在在做些事情。当然,京城经历也并非全无收获,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而可以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也有机会饱览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可能就有明孝宗下诏太医院编修的国家药典《本草品汇精要》。 这是李时珍时代的制药用具。




后面是药物馆。61岁时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全书约有200万字,分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书中不仅介绍了很多动植物并进行了分类,还涉及了一些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被达尔文称赞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这是李时珍采药的塑像。为了编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参考了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可谓“读万卷书”;还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百姓,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区,是“行万里路”。正是通过这种实地调查,李时珍搞清了许多药物的疑难问题,并纠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



76岁的李时珍去世,3年后(1596年)《本草纲目》才由私人刻印出版。这是最后面的李时珍墓,据说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




蕲州,是有千年历史的地方,从五代末的北周一直到清初都是一直作为州、府、县治所在地,后来虽因水运的衰落变成一个大镇,但仍有小县城的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