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具是现代家庭常用的厨房用具,主要部件有气阀、喷嘴、风门、炉头、火盖、锅架、点火装置及熄火保护装置等。


点火过程:
1.
2.
3.
4.
5.
6.
这种过程是带熄火保护装置的灶具,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当火焰因意外熄灭,热电偶变冷,热电动势消失,使安全阀的铁心因弹簧作用关闭A孔,燃气供应自动中断。而旧时灶具没有热电偶检火,在火焰因意外熄灭后燃气会泄漏,造成危险。
燃气量调整是通过旋钮转动实现:旋钮转动,使旋塞阀上通孔B的实际通气面积变化,引起燃气量变化,从而实现火力调整

点火器:最早的燃气灶需要人工点火,现在已很少见了,大多数是压电晶体点火,利用旋钮旋转时产生撞击力,使压电晶体产生高压放电,由此点燃燃气,寿命5万次以上,因为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不需要外加电池,所以被普遍使用。但使用一段时间的这种灶具常出现打不着火的现象,这常是因为油污的污染,使压电晶体附近绝缘下降,高压无法产生,只要清除这些油污尘埃即可重新使用。

有些灶具使用高压脉冲点火器,高压放电是一连串脉冲,能持续一段时间,所以点火比较可靠,但要外加电池,电池要定期更换。这种灶具的点火针尖端与火盖之间的最佳距离为4mm。
熄火保护:新国标GB16410-2007规定了熄火保护装置,由热电偶和安全电磁阀组成。

燃气燃烧后,热电偶的端点因在高温火焰中而产生电动势,电动势通过导线加到安全电磁阀的线圈上,产生的吸力吸住电磁阀的衔铁,使燃气经气阀持续流向喷嘴,维持燃烧。当火焰意外熄灭,热电偶的温度降低,产生的电动势接近消失,电磁阀的吸力也减弱而无法吸住衔铁,这样衔铁在弹簧作用下被释放,头部的橡胶块堵住燃气孔,气阀被关闭。
因热电偶的电动势比较弱(几毫伏),电流比较小(几十毫安),所以产生的吸力有限,一般要在点火瞬间给衔铁一个外力,使衔铁被吸住。
国标规定,安全电磁阀的开启时间小于15s,但厂家一般控制在3~5s;释放时间规定为60s内,厂家一般控制在10~20s。热电偶头部与火盖之间的距离一般为3~4mm。


火盖:一般用铜制作,现在也有不锈钢材料的,新式的将不锈钢火盖焰口冲压成缝隙状且都朝侧面方向,火盖内低外高使火焰喷出时成内旋状,使火力集中,是种专利技术。
风门:一般用薄钢板冲压而成,固定在炉头的端面上,正中间的孔是喷嘴插入的位置,周围的孔是进空气用的,一般开成扇形。开孔面积根据所需要的一次空气量来设计,一般做成可调式,旋转风门可改变风门的开口度,从而改变一次空气进入量。
喷嘴:一般用黄铜加工,孔径大小根据所要求的热负荷大小和气种类别来决定,在零点几毫米到4mm左右,液化气用孔径1mm左右,天然气用1.5~1.9mm,人工煤气用2.5~3.5mm,当燃气种类改变时需要更换喷嘴才可正常燃烧。还有种可调喷嘴,内有可先后移动的针形阀,通过调节针形阀来改变喷嘴的有效流通面积,以适应不同种类的燃气,但使用不普遍。

现在也有一些新式的炉头火盖结构设计,如无风门、内焰火等。
减压阀:钢瓶液化气白天压力可达0.6MPa(6kgf/cm2),早晚则在0.5MPa(5kgf/cm2)左右,温度升高到50

当进气口压力升高时,使出气口压力也升高,橡胶向上运动,杠杆左端就向下运动,使进气嘴进入的液化气减少,结果出气口压力维持基本不变,反之亦然。注意减压阀和钢瓶间是以反扣连接,即反时针旋紧。
燃气的燃烧方式:一般分为四类
1.
2.
3.
4.



不正常燃烧:当燃烧器火孔喷出燃气的速度和燃烧速度平衡时是正常燃烧状态,这时火焰紧挨着焰口处燃烧,且呈蓝色。若这两个速度失去平衡时就会出现回火或离焰等现象,是不正常燃烧。
1.
2.
3.
4.
5.
换气:燃气燃烧会产生有害废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需要把燃烧后的废气排出室外,并要将新鲜空气引入室内,这就要换气。换气要设置排气口和供气口,有时要用换气设备。
排气口要尽可能高一些,靠近顶棚,供气口要尽可能低一些,靠近地面,且要直接通向室外。一般,排气口安装在距顶棚80cm以内的地方,供气口安装在距顶棚1/2房高以下且不妨碍燃烧的地方,这样室内空气的对流较好。

(最近要离开工作不到半年的燃气行业,以此文纪念)
"+userLink+""; $('miniAd').show(); } },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