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那时是姓氏产生的初期,还未形成姓名的规范),据说是个大力士,可手托城门,曾为邹邑大夫,属于贵族了,虽然在贵族中地位不算高。后来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是个大个子,叔梁纥应该也如此。
孔子祖上不是鲁国人,而是宋国人,据说是有名的“仁义”国君宋襄公的后裔(有人说是宋泯公长子弗父何,让位于弟,由诸侯变为公卿),而宋人是周灭商后安置商族人的封国,所以为商朝后裔。孔子先祖在宋国内部的权力争斗中被杀,儿子逃到鲁国,后代就在鲁国任职。
叔梁纥有9个女儿,只有一个儿子叫孟皮,但腿有残疾,老年还想有个儿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让后世的国学大师很是头疼,费尽心机寻找各种合“礼”解释来维护孔子家族形象,有人据此考证认为这时叔梁纥已64岁了。颜氏年龄未有记载,按当时习俗应15岁左右(有个旁证,她是颜家3个未婚女中最小的),按当时婚育年龄,至少属孙女辈,甚至重孙女辈,绝对属于老牛与嫩草型。现在有人批某80多岁名学者娶不足30岁女性,看来叔梁纥与此相似,但好像更多是为得儿子。以常情来看,颜家可能地位会较低,也较贫,恐怕并非《家语》中“从父命为婚”的故事。也不知颜氏家与孔子学生颜路、颜回是否有血缘关系,他们家也很穷,颜回死后,颜路无钱安葬,曾请求孔子把车卖了来安葬颜回。
据说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死,是幼年丧父,是人生的大不幸,特别是在古代中国。没有记载颜氏依靠什么收入来把孔子抚养大,古代女人不能外出谋职来养家,一般要依靠家族,而叔梁纥的死使家族失去主要收入来源,生活本来就要困难很多,而颜氏又不是正妻,孔子是庶出,在家族中地位不高,孤儿寡母,肯定要受气的,其与大奶施氏、长子孟皮的关系怎样,我们很感兴趣,但史书没有记载,后人也没人敢杜撰,只好自己猜想。也可能正是这种幼年的际遇才磨练了孔子,不像许多大家族的公子哥,只会吃喝玩乐,还要到处耀武扬威。
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十五而志于学”,可以说是对少年时期的回顾。孔子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而且都能做好,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牲口也越养越多,是从基层做起,也算是敬业者。但孔子似乎并未满足现状,也非等着被到处搬来搬去,去做劳模,而是有太多想法,有自己的志趣,这可能就是后来流离颠沛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处处不得意的诱因。好在他还属于社会上层,在那是中国成为能够接受教育的极少数,那时能识字的都极少,再加个人的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奠定了至少是教育家的孔子的一生的基础。
我们为之庆幸的,孔子还是有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为之负责的权力,而非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奴隶,无人去动员一切力量长达数年来逼迫他按自己的意志生活,现在看来还很民主。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去世,孔子要独立面对未来了。
http://www.cnread.net/cnread1/lszl/s/simaqian/sj/047.htm
http://blog.163.com/huangxygq@126/blog/static/28962501200710144467466/
"+userLink+""; $('miniAd').show(); } },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