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秦时代墨儒道并存,为何后来只剩下儒家独大?

(2024-12-12 14:31:57)
      先秦时代墨儒道并存,为何后来只剩下儒家独大?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动时代,各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打了个不亦乐乎。也不知道是啥原因,社会变化如此剧烈时代,却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容的就是这个时代。后来国家大一统,社会安定了,可也只剩下儒家这一家独大啦,其他各家或退隐,或消亡。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个,才有了中华文化数千年不中断的传承吧?
      轩主想从道家的杨朱学派与墨家学派的消亡,对比儒家的兴盛,说说这件事。
      墨家与道家的杨朱学派,可谓是极度相反的两家学说。
      墨家讲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墨子主张用兼相爱反对儒家的爱有差异,用交相利反对儒家的罕言利,用非命论反对儒家的天命论,用事鬼神反对儒家的不事鬼神,用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用非乐反对儒家的礼乐。墨子的非命、非乐旨在强调人力的作用,不同意儒家的亲亲主张,提倡尚贤,即选拔贤人来治国。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爱互利,因此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缓和冲突。由兼爱发展的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利。以极端平等之思想催迫周秦之贵族政治。墨子讲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就是从头顶到脚底,都可以放弃自己而去为别人谋福利,是彻头彻尾的牺牲自我,以利别人。看了这个是不是有点儿熟悉?记得小时候上学,学习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概就是墨子精神的一种体现吧?要想让天下人,人人都自我牺牲,只图利他人,这是做不到的,除非人人都是圣人才行。可世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圣人啊!大家都是普通人而已,根本做不到不为自己,只利他人。
      杨朱是另外一个极端。他属于道家学派,不过和传统的道家也有着不小的差别。杨朱学派在战国时代独树一帜,与儒墨相抗衡,卫道之庄周,宗儒之孟轲皆曾加排斥与攻击,大概正因为这种非议的影响,传后世学者望而止步。杨朱愤世而倡导“贵己”之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说:“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损,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吗?从“贵己”出发,杨朱造构了他的学说。杨朱的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会。《说苑·政理》记载,杨朱曾与梁王论“治天下如运诸掌然”。他把自己比成尧舜,自称是“得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贤人。他不治家,而专门从事政治活动。韩非说杨朱与墨翟一样有治世之才。杨朱思想的核心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天下每一个人都这样一毛不拔,都能不妨害他人的利益,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假如能做到这样,社会又是另外一个形态啦。
      大家只记住了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何等的自私自利?当然了深层的没有人去深究。如果人人都这样自私自利,这个社会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杨朱学说的消亡也就不奇怪啦。
     儒家既不像墨子那样只为他人,也不像杨朱那样只为自我。儒家最为人知的就是“中庸之道”,既中正、平和。他们在墨家和杨朱之间取其中,既为我,也为他人,不走极端。历史经验证明,儒家才最适合我们这个社会的实际,所以才有了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有了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稳定的传承。
      当然道家的传承也没有中断,不过杨朱这一派却销声匿迹了,道家也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