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一个有趣的老头
前些日子,买了一套汪曾祺精品集。共四本,《人间有趣》,《人间邂逅》,《人间有味》,《人间草木》。闲来无事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开始觉得也没有啥,慢慢的越看越有味道。文章都是短篇,也没有什么大事,就是他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琐事,可认真的读下去,却觉得特别的真实,本来日子就是这样过的啊,哪里有那么多的辉煌,正应了那句广告语“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又是一个七日”,普通人不就是这样一天天的过日子吗?
说去汪曾祺,就不得不想到他的大学生活,他求学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西南联大怎么看都是个奇迹,一群没有了自己校园的学者,冒着硝烟跑到中国的大西南,草草的联合在一起建立的临时性大学,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大学,为什么如此,没有人说的清楚。汪曾祺的写作风格,想比受到了沈从文的影响。不过汪曾祺因为没有按照当时的要求毕业后去为美军当翻译,所以没有获得大学毕业证,这是他的遗憾,当然也是西南联大的遗憾。当然了,有没有毕业证并不影响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另外说一句,如果搁现在,汪曾祺啥也评不上,学历不合格啊!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文章,不适合年轻人读。如果让轩主年轻的时候读这些作品,相信也会看一眼就扔一边去,青年人都觉得世界是我们的,都想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这些慢吞吞的文章,怎么会入得了法眼?只有到了年龄,不再那么爱激动的时候,才适合看这些文章,认为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吧。就好像人们说的绘画的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读汪曾祺,最好是到了老年再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