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动不动就举报老师,老师的日子还能过吗?
(2023-10-03 14:27:2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一些学校,扩大化的举报正在影响着老师的教学,很多老师现在连正常的批评都不敢履行。
湖北某公立小学一名老师就遇到件“挺奇怪的事”。入职没多久,年级主任提醒她,不要开车上班了。家长言下之意,老师开车上班对学生“影响不好”。这名老师只能改骑电动车。
倘若说这样的事只是个案,似乎也不必大惊小怪,毕竟家长有监督学校和老师的权利。然而动辄举报老师,扩大化举报,甚至污名化老师成为一种现象,就必须引起重视了。
事实上,一旦接到举报,真正恐慌的是学校和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扩大化举报的现象?当然,“尊师”并不等于不要监督,不是要剥夺家长对老师及学校的监督权。但是,这种监督是建立在尊重和事实基础上的。因为尊师,所以可以批评老师。但这种批评,不是无中生有,不是没有原则,不是想当然乱猜想,也不是干涉老师的正常教学方式。说到底,家长的批评既要负道德责任,也要负法律责任。
对老师污名化式的扩大举报,恰恰是一些家长不尊重老师的心态在作怪。让老师战战兢兢、动辄得咎,对教育事业有百害而无一益。
通过举报来遏制老师违规收礼、虐待学生、性侵等行为,接受采访的老师们都很支持。但在更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她们遇到的,大多是琐碎的甚至有些离谱的理由。
“现在的教育就是忍辱负重,甚至有点卑微”。即便是不实的举报,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抚家长情绪,不要再举报了”。“批评是不可能的,甚至一点言语上的刺激都不行。只能去安慰老师,做老师的心理疏导:既然有质疑,以后就优化”。很多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了,但一个巨大的忧虑一直萦绕在边亮内心,他反复说了几遍:“跪着的老师,真的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过去一直想,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如果遇到点儿什么事情,应该为老师撑腰才对。后来发现这是个错觉,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之间隔着挺远的,人家是管着教师的部门!有道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退一万步讲,他们也就管得了教师,管家长人家哪里会听他们的?所以一旦遇到点儿什么事情,别管谁有理,首先从教师这里找问题!教师就如同后娘的孩子一样,受气包一个!主管部门这个态度,给家长造成这样的错觉,那就是无论什么奇葩的理由,都能够举报教师!
记得过去有一段相声,讽刺写“匿名信”的人,“一封信一张邮票八分钱,够你跑半年”,他用一会儿的时间写一封匿名信,贴上邮票寄给有关部门,被告的那个人半年时间不见得能够洗白自己。现在家长的举报,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关键人家还不匿名,实名举报你,就算是与事实不符,你能把家长怎么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