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在那样的环境下,为什么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大师级人物?
(2019-09-01 14:20:05)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马大猷、王竹溪、王湘浩、叶企孙、华罗庚、江泽涵、许宝騄、吴有训、余瑞璜、周培源、赵忠尧、胡宁、段学复、饶毓泰、钱伟长、黄昆、葛庭燧、张文裕、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李正武、李荫远、肖健、沈元、陈彪、金建中、洪朝生、徐叙瑢、黄祖洽、戴传曾、万哲先、李德平、廖山涛、严志达、华罗庚、应崇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纪育沣、杨石先、张大煜、张青莲、唐敖庆、黄子卿、黄鸣龙、曾昭抡、申泮文、朱亚杰、肖伦、何炳林、汪家鼎、汪德熙、陈茹玉、钱人元、高振衡、曹本熹、蒋明谦、余国琮、张滂、周同惠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刘崇乐、汤佩松、李继侗、吴征镒、张景钺、陈桢、俞大绂、殷宏章、戴芳澜、王世真、王伏雄、邹承鲁、沈善炯、陆宝麟、陈华癸、钮经义、娄成后、裘维蕃、张树政、钦俊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孙云铸、杨钟健、赵九章、冯景兰、傅承义、马杏垣、王仁、王鸿祯、王恒升、徐仁、陈永玲、叶笃正、卢衍豪、刘东生、关士聪、池际尚、谷德振、宋叔和、张宗祜、张炳熹、郝诒纯、贾福海、顾知微、郭文魁、郭承基、涂光炽、陶诗言、黄绍显、董申保、谢义炳、穆恩之、杨起、陈庆宣、陈梦熊、於崇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学部)朱物华、刘仙洲、吴学蔺、孟昭英、章名涛、梁思成、蔡方荫、吴仲华、王守觉、王补宣、毕德显、吕保维、刘恢先、李敏华、杨嘉墀、张恩虬、陈芳允、林为干、周惠久、郑哲敏、孟少农、钱钟韩、黄宏嘉、曹建猷、常迥、梁守槃、慈云桂、潘际銮、卢肇均、吴全德、唐稚松、屠守锷、王希季、戴汝为、严陆光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天朝大片国土沦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群不愿意当亡国奴的天朝知识分子,先是在长沙,后在昆明建立的西南联大,人员不足,经费不足,还经常被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教授们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看看新中国有多少如雷贯耳的名字,出自西南联大!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天朝是怎么办到的?为什么在一个没有安稳环境中,却能够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而且不是一两个人爆发,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爆发?到底是什么在背后支撑着他们?
纵观天朝历史,每当到了民族危难之际,总会有英雄站出来,挽救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许他们在和平时期,并不出色,可到了危难时刻,他们却能够力挽狂澜,救危救难,这就是古人说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吧!这些读书人,也许没有亲自上战场杀敌,可他们在救国救民方面,一点也不比那些战场上的英雄逊色!
可问题也来了,为什么后来,条件好了,我们的大学却停步不前了?再也没有产生那么多的大师了?也许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官僚们没有时间去大学搞事儿?给了大学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也未可知。抗战胜利后,那些接收大员们也回来了,又有时间在大学争权夺利了,大学也不再是净土了吧?现在的大学,行政化严重,人人都想着自己的利益,更是难以和西南联大相提并论了吧?
前一篇:人的好运从哪来?
后一篇: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