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六年贵州官炉造黔宝

标签:
光绪十四、十六年贵州 |
分类: 文玩收藏 |
光绪十四、十六年贵州官炉造黔宝
直径:39mm,重量:26.67g,
贵州官炉铸币始于1888年,币面无纪值无纪重,当时贵州没有造币厂,只有官方银炉设备。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间,贵州巡抚潘蔚在任内,指定贵州官炉铸有少量“黔宝”银饼流用于苗疆一带。其铸造方式与新式机器所铸银元迥然不同,外观古朴,成色良好,风格独特。由于贵州黔宝存世罕少,前辈收藏家均对此十分珍视,认为是中国钱币收藏不可或缺的珍品。近代钱币鉴赏家张璜在其《中国银圆及银两目录》中,对贵州黔宝的论述如下:“贵州官炉早期(1888-1890)曾铸有银币流通市面,因无记录可查,故只得从现存者稍作描述,该币至今入藏家手中者仅数枚,每枚均不同版……未注明面值或纪重,约其大小而言当系作一元之用,发现如是之少则每一枚均属大珍品,若有精品则系珍品中之珍品矣。”
昔日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说法的贵州,因地方贫瘠及偏远故开发较迟,清代虽设局铸钱,但没有现代化的机器造币厂。然而这在殷时称为鬼方地、战国时称为黔中地的地方,却有一种向受藏家重视的大珍“黔宝”银饼,由来值得探讨。
http://s13/mw690/0019j8CVzy7q5ySuZ7S4c&690
http://s1/mw690/0019j8CVzy7q5ySJCo060&690
http://s16/mw690/0019j8CVzy7q5yUcOZNdf&690
http://s8/mw690/0019j8CVzy7q5yUjI3l67&690
http://s3/mw690/0019j8CVzy7q5yUiuzM12&690
http://s5/mw690/0019j8CVzy7q5yUu2fa44&690
“黔宝”银饼有光绪“十四年”及“十六年”两种纪年,前者另有半元型,每版式存世皆仅知数枚。昔时泉界大家如蒋仲川、施嘉干、张璜、马定祥及耿爱德等均视其为名贵之品。由于尚未见贵州地方文献中有所记载,来龙去脉不详,众说纷纭。
清代币制是沿袭明代的银两与制钱并用,制钱官铸民间不得私造。贵州黔宝局是雍正八年(1730年)于毕节城内开铸,铜料因自产不足需由滇省购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黔宝局移至省城贵阳。咸同年间云南回变及太平天国之变使铜源供应不济导致价格上扬铸钱中断。据《贵州通志》载:“光绪初,因滇铜缺乏,废贵阳宝黔局。”云云,没有注明年度。然黔宝的铭文是“光绪十四年”及“十六年”,而贵州官钱局是光绪三十四年设置,两局之时段皆难符合。
仔细检视各黔宝银饼照片,可观察出其图纹之高点与地章齐平,此乃古代玉器之“大斜刀”斜面雕刻方法制成,并非由模具压印,故所见各枚均不相同且重量不一。手工逐枚雕琢之物难以批量生产,且贵州市面交易以小银锭为多,故制作黔宝目的应非作流通货币之用。由“官炉造”字样来看,应是官方委托银匠制作。经查同治七年(1868年)贵州曾请洋匠麦士尼(W.
Mesny)至黔修造大炮,稍后在省城贵阳南门外设置一所小型机器局,但创立时间无从查考,应与此没有关连。至光绪年间,当时贵州巡抚潘蔚曾在青溪开办一座新式炼铁厂,初期使用土炉后再自英国订购设备,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安装完成,该厂后因缺乏资金及原料,加上管理与技术能力不足,于光绪十九年停办。推测制造“黔宝”目的可能是纪念新式铁厂开炉时之“吉祥钱”,此论正确与否尚待进一步考证。
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黔宝银饼,根据银币正面所镌“黔宝”二字中“宝”字的写法,分为有缶宝版(宝)和尔宝版(寳)两种版别,均为机制银币,铸额及存世量均小,规格相当于库平七钱二分的壹圆型银币。黔宝银饼中的缶宝版的厚度较尔宝版厚度稍薄,重量稍轻,尔宝版银饼为直齿边,边齿垂直于币面,缶宝版银饼的边齿相对币面稍呈弧形,似橄榄边。
贵州黔宝光绪十四年官炉李晓萍《中国近代金银币图典》第137页载“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
(1888-1890年)间,贵州巡抚潘蔚在任内,指定贵州官炉铸造了‘黔宝’银饼。”极为珍稀,存世罕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