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陕西省造铜币

标签:
中华民国陕西省造一分 |
分类: 文玩收藏 |
一分直径;27mm 二分直径;33mm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钱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钱币收藏不仅可以了解国家军事、铸造、工艺、历史,更是中国的一部书论大全。是中国货币、中国历史的完全史,是中华民族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一份丰厚的遗产。纵观华夏历史,每个朝代为了方便货物流通和经济繁荣,都制造有代表当朝象征的钱币,只是从制币的材质和样式有所不同,银铜机制币也正是滚滚历史长河中的产物之一,机制币造型美观,小巧玲珑,是清朝晚期的货币款式,它不仅代表中国的货币文化,同时也能反映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兴衰和经济状况.
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其主要领导者孙中山先生组阁成立了国民政府,孙中山就任中华国民政府的临时大总统,针对当时货币款样多元化的混乱局面,孙中山倡导铸造属于中华民国的机制币,这种钱币因为流通时间较少,流通区域受限,所以它的传世量极少,再加上时代的变迁,使货币受损或遗失,更使其珍贵和罕见。该币属于铜质币,正面上端隽刻中华民国字样,中间有象征中华民国的国旗,珠环内左右两边刻制有防伪花饰各一朵,下部刻制英文字母,表明中华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已经与世界接轨。
http://s13/mw690/0019j8CVzy7mTYElJxyec&690
http://s3/mw690/0019j8CVzy7mTYEsCQi22&690
1923年,民国十二年,陕西都督刘镇华向上海德汉洋行订购了造币机器,建厂铸造陕西铜币。不料,在豫西大战中,刘镇华兵败山西军阀阎锡山手中,造币机器相让阎锡山,造币厂再无力建造。1931年,民国二十年,杨虎城主政陕西,为方便群众找零花钱,曾委托四川省造币局铸造了陕西铜币。另一说是杨虎城设陕西钱局铸造了陕西一分、二分铜币通行全省。这套铜币推行币市,很受群众欢迎。不久,引来地方土匪争相仿造,由于方法落后,币质拙劣,群众认为私铸品不用。在杨虎城主政陕西后,逐渐改变了这一现况。
一是委托代铸。制出币模后委托四川造币厂代造(一说由武昌代铸),即陕西省一分、二分铜币中比较规整、精致的部分。
二是自建造币厂。民国19年,张维玺的部队撤离汉中,杨虎城派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兼任汉中绥靖司令驻汉中以防骚乱,其先头部队第五十一旅旅长赵寿山率先到达汉中,为筹备军饷和市场找零方便,赵寿山于民国20年初在江西会馆(今汉中卫校处)设立了铜币铸造厂,铸造了陕西一分、二分铜币。此套币虽然比代铸币差了不少,但外廓整齐,钱体清晰,基本符合民国3年国币条例的规定,同时填补了陕西铸币史上的空白。
三是收编地方部队、土匪等较大势力,为我所用。在此期间,旅长赵寿山招安镇巴县的土匪王三春,委任王三春为“陕西汉中区边防游击司令”。王三春在镇巴自派县长,也设了兵工厂和造币厂,铸造了陕西二分铜元(是否同时铸造了一分,有待考证)。其所铸较汉中铸造的铜元粗糙、拙劣的多。尽管如此,这一部分也应属于官铸范畴。
民国年间,陕西省铸行有二分、一分两种铜元。铜元面珠圈,内有交叉的国民政府党旗和国旗,珠圈外上端镌“中华民国”,下字母“IMTYPE(I)F”。两侧各有五瓣花星。背面珠圈内嘉禾、花环,花环中心有圆环,上方为面值,珠圈外上端镌“陕西省造”,下端“伍拾(百)枚换银币壹(一)圆”,两侧各有一圆点,币文均为隶体。此铜币的字体为繁体隶书,字体美观。这两枚陕西铜币,虽大小不同,但该币制作精良,美观大方,同为茶色。铜币非常古厚重,包浆自然,一目了然是真品难见.
陕西造币时间晚,铸期短,造币少,版别缺,时至今日,战争动乱、铜币销毁等因素,保存下来的不多,所以陕西钱币就更显得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