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脸钱(面溜金)

(2018-08-12 21:25:25)
标签:

鬼脸钱一组(面溜金)

杂谈

分类: 文玩收藏

高:35mm,  两枚共重:55.07克 ,单枚:27克左右。


钱币左侧的字为古楚国“君”,右侧的字为古楚国“哭”字;

蚁鼻钱,也叫鬼脸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楚国铜贝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其面文有10种,有普通贝、鎏金贝、空壳贝、合背贝等。楚贝重量轻者0.4克,重者5.6克,多数2.5克-3.5克。有文铜贝始铸何时,目前见到最早者为商周时期,但均为素面,从出土有文铜贝的情况看,楚国铜贝可能是最早的,因此被钱币学家所重视,宋代已把有文铜贝收录到钱谱之中。楚国铜贝多系出土文物,过去民间传世品甚少。因其长期埋入地下,通体锈绿,深入骨胎,后人难以仿造。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蚁鼻钱沿袭了殷周时期用海贝作为货币的习惯。天然贝币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鼻祖,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装饰性,蚁鼻钱的铜色具有仿贝币的那种美丽、坚韧的光泽、分离性,贝币具有天然单位的优越性,既可一个个分离可数,衡量商品差别,又可以朋(贝币计量单位)串起来。而蚁鼻钱正继承了贝币的优势。特作比较:贝币一般通长约1.5厘米至3厘米,最宽1.5厘米至1.7厘米;蚁鼻钱(贝)字一般长1.2厘米至1.85厘米,宽0.7厘米至1.2厘米。贝币还具有储藏性,贝币坚固耐用、灵便,便于携带、转让、储藏。蚁鼻钱的小巧灵便沿袭了贝币固有的货币特性。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由仿制贝转化而来。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钱面阴文多见为“紊”字;此文铭于钱面,看去似一蚂蚁歇于鼻尖,故俗称“蚁鼻钱”;也有释其钱小而喻为蚁鼻钱者。“紊”字诠释多种,有“昏垫水”、“各六朱”及“五朱”等,至今尚无定论。蚁鼻钱除铭“紊”外,还有“金”、“君”、“行”、“忻”、“匐”、“贝”、“三”等近十种面文,多为战国后期各地自行铸造,未久即有刀、布钱问世,故传世数量稀少。“忻”、“匐”等多见谱录,实物罕极。


通过统计楚国铜贝,发现铜贝中的“咒”字贝占整过铜贝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其次是“紊”,其余几种很少。提出圣朱及其他数种均为点缀品。通过分析楚铜贝上的铭文,认为如果以绝大多数咒字贝为主体,其字可释为咒、读如钱的话,其余数种贝文的含义,则是对“钱”的补充说明,或名其来源(如贝),或名其形体轻便(圣朱),或名其作用和功能等(如君、行、安),当与地名、重量名等没有直接的关系。

蚁鼻钱我国战国古楚国铜币。最常见的一种似为古文"贝"字﹐也有人认为是古文"晋"字﹐像人面﹐俗称"鬼脸钱"。另一种的文字普通释作"各六朱"或"各一朱"﹐三字连写﹐笔画像一只蚂蚁。又因两"口"像鼻孔﹐故通称为"蚁鼻钱"。其形亦有上狭下广者。有文铜贝是楚国的青铜贝币,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这种名称并不是楚国贝币原来的名称。而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称呼。最早记录这种铜仿贝为蚁鼻钱是宋代洪遵《泉志》,他说:“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镂又类字,也谓之蚁鼻钱。”这里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刻镂的是什么文字的贝,大概是铸有“紊”字形和“咒”字的两种。“紊”字形贝,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阴文“紊”字形就如同一只蚂蚁爬在鼻子上故称之为蚁鼻钱,“咒”字贝,钱体与蚁鼻钱相同。“咒”字仿佛是一个鬼脸,所以被后人称之为“鬼脸钱”。后来有文字的铜贝统统被称为蚁鼻钱。所谓“蚁鼻”本喻轻小,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蚁鼻之缺捐无价之淳钩(剑名)”,意思就是只因轻微的缺陷舍弃了无价的宝剑,可见蚁鼻钱就是小钱。楚贝的铭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将其解释为“圣桼”(降率),也有人认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体字。“咒”字多解释为“贝”、“哭”、“贝化”,钱文的含义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http://s6/mw690/0019j8CVzy7mKSVVQOx95&690

http://s13/mw690/0019j8CVzy7mKSW9tmI0c&690

http://s1/mw690/0019j8CVzy7mKSW7u1y00&690

http://s11/mw690/0019j8CVzy7mKSTpzJwfa&690

http://s2/mw690/0019j8CVzy7mKSTScLL41&690

http://s1/mw690/0019j8CVzy7mKSUeCc050&690



建国以来,蚁鼻钱(“紊”字)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咒”字)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西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西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蚁鼻钱形是铜贝币发展的高级形式。天然贝币在商代后期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海贝越来越显得不够用,于是出现了以货贝为模本的仿制贝,有骨贝、蚌贝、石贝、铜贝等。在各种仿贝中,最有意义的是铜贝,因它是同后来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1953年在楚国境内河南安阳、山东临淄等地大量出土的无文铜币,形制均为仿海贝,面凸起,背面内凹,这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其面凸起的形制,正如宋代钱币学家洪遵所描绘的蚁鼻钱形状上狭下宽,背平面凸。从无文铜贝到铸文字的蚁鼻钱;从仿贝币仍保留有贝币上一条从上到下的齿纹槽沟,到蚁鼻钱以铸文字代替齿纹槽沟,标志着楚国蚁鼻钱比无文铜币更先进了一步,但形式上仍未完全从贝壳的形状中摆脱出来。

蚁鼻钱是仿贝币还是仿龟贝,钱币学界至今没有结论。据夏龙《币海漫游·仿贝币还是仿龟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刊载,楚国蚁鼻钱不是仿贝币而是仿龟币。笔者则赞同大多数谱录中把蚁鼻钱看作是仿贝壳形货币的看法。

 

特大型“鎏金”,是“蚁鼻钱”中最早的币种。初期的“蚁鼻钱”形体较大,泉著拓本中最大为28毫米,后来越铸越小,在14毫米至16毫米左右。


笔者上述2枚单枚重量约27克左右,表面“鎏金”,是“蚁鼻钱”中最早的币种之一。如此硕大厚重的蚁鼻钱,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此钱竟是鎏金的。鎏金层大部分已剥落,部分残留。蚁鼻钱不但年代久远,而且铸造工艺已脱离了就范刻文的阶段,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