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练习题
(2013-02-02 15:48:57)
标签:
说明文练习题 |
分类: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
(一)酸雨
①天上落下来的雨一般都是中性的,可是有一种特殊的呈酸性的雨,飘进眼睛会令人感到刺痛,落到手臂上就像被小虫“蜇”了一样,这种雨就是酸雨。我们通常用PH来表示酸碱度,PH越小,酸性越强。酸雨的PH小于5.6。我国重庆曾测到过雨水的PH为3.1。
3、第③段运用了
(二)
①受蚂蚁能举起它们自身重量数倍的物体的启发,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正在研制微型火箭。他们坚信,这将锐减发射宇宙飞船的成本,大大削减到宇宙空间航行的成本。
②由美国宇航局出资,麻省理工学院负责研制的微型火箭,根据蚂蚁可举起沉重物体的原理,使体积非常小的物体足以产生较强大的力量。每枚微型火箭的体积只有半个火柴盒大,在用液氧与乙烷作燃料后,可产生三磅的推力,这种火箭的推力与重量之比超过10000,航天飞机的主要发动机的此比率为70,俄罗斯NK—33的比率为125。
③微型火箭工作的原理就像常规的火箭,只不过体积特别小罢了。科研人员称,他们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只是大大缩小火箭体积,随着“推力与重量”之比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化。微型火箭也可采用晶片制造,设计时只要对硅的晶片进行蚀刻,然后将五六层晶片连接起来就可产生三维的、非常薄的火箭。
④科研人员从事微型火箭的研究是因为造价相当便宜,如果大批量生产的话,一枚微型火箭的成本仅需10美元。
⑤在刚开始研制的阶段,科研人员曾怀疑硅是否有足够的强度耐高温与火箭内的力量。结果发现,硅足以承担高温与强力,不必再使用价值格昂贵的耐热材料。
⑥目前,科研人员已研制出微型火箭的第一个燃烧室,一年后可用于测试微型火箭的威力。美国宇航局认为,可能率先用微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将使用微型火箭来产生更多的微型发射器。(选自叶文《微型火箭》)
1、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2、仔细阅读第③段文字,联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微型火箭的特性及研制价值。
特性:
价值:
3、读第⑤段第⑥段,从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请举出中外科学家受事物启发进行发明创造的一个例子。
4、请自己设计关于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两道题(像平时老师设计那样),并简单分析。
《奇妙的书》
①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中最能体现说明对象共同特征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⑤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缩微图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籍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脑》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1.用自己的话对第②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全文分为两个部分,请用“‖”划出。
6.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给这篇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加点词“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③段中加点词“脆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酸雨
1、酸雨是危害人类的一大公害(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逻辑顺序,平实性。
2、人类燃烧煤炭和石油,生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人大气后,在阳光、水汽、飘尘的作用下,生成硫酸、硝酸或硫酸盐的微滴,飘落在空中,随着雨雪一起落下,雨和雪就成为酸雨和酸雪。
3、举例子。能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
4、不能。“有时”从时间上进行了限制,说明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大多来自于国内污染,只是偶尔“从远处迁移来”,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
1.体积只有半个火柴盒……三磅的推力的微型火箭。
2.特性①体积小;②推力大或推力与重量之比大;③造价低。价值
3.大意对即可。科学发明创造需要艰苦过程。想象—怀疑—实践—成功。
4.开放性题,只要分析对即可。如说明方法:②段中“每枚微型火箭体积只有火柴盒大”。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火箭的微小。说明的语言:⑥段“可能率先用微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可能”因处在研制阶段,不能肯定用微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率先”表明前所未有。用词准确,严密。
《奇妙的书》答案:
1、奇妙。
2、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3、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也可)。
4、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
5、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书籍的不断发展演变。
《人脑》答案:
1、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2、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或: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
3、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4、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
5、①②③║④⑤。 6-7、略。
《人类水资源现状》答案:
1、本文所说的农业用水(或:农业用水)。
2、自我调节能力差。
3、人类水资源现状。逻辑顺序。
4、列数据、作比较(或:举例子)。
5、①地区分布不均(或: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②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或: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③人口越来越多(或: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
6、不能。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或: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
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能说明理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