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汉
导言
中国人把上下四方叫做“宇”,往来古今叫做“宙”。宇和宙连结起来,却不但是指空间时间的系统,亦包括在此系统中的一切自立体和生命。宇宙观是给这些系统、自立体和生命所下的合理解释。古今中外,世界各地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宇宙观,而基督信仰亦有其宇宙观,它在神学课本上惯称为创世论。
创世论主要包括四部份:天主创造世界、天主保存和照顾世界、善良和邪恶的天使,以及人的起源和结构。根据天主教传统教义,尤其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训导,我们可以把“创造”、“保存”和“照顾”的基本涵义描写如下:
“创造”是指三位一体的天主藉自己的自由行动,且出于自己无限美善的外溢原因,在宇宙肇始之前,没有采用任何先存的材料,就把整个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宇宙万物,造了出来。
“保存”是指天主藉自己的延续力量,对他所创造出来的宇宙万物,予以支持,使宇宙万物的性质与能力,继续存在。
“照顾”是指天主藉自己的引导力量,使宇宙的一切事物,无论在物质消长方面或道德抉择方面,都去实现祂创造宇宙万物的原始计划。正如创造解释了宇宙的存在,保存解释了宇宙的继续,照顾就解释了宇宙的进步与提升。
论及“天使”,他们是一种比人在目前状况中更有能力的有限的纯精神体,是实现天主照顾世界的使者。他们之中,有一些克服了考验,成为善良天使,在救恩史中担当光荣天主及保护人类的角色;另一些则由于自身的过犯而沦落为邪恶天使,在救恩史中为人类成为反面教材,拉扯陷害人远离天主的旨意,使人更意识到基督救援的重要性。
至于“人的起源和结构”,《创世纪》说:“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造了男人女人。”(1:27)又说:“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2:7)其实,圣经一方面指出人的生存由神的创造而来;而另一方面却没有把人被造的方式揭露出来,也没有把那透过自然进化或繁衍的天主参与创造观念排除出去。究竟教会训导说了甚么?神学家如何作出既不脱离圣经启示及教会训导的底线,又同时能引领现代人去接受的神学演绎?这些都是创世论必须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圣经启示、教会训导和神学演绎三个角度介绍“天主创造了人类”这端信理的内涵。
(一)圣经的启示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约略知道一些神的概念,在他们的神话和哲学里,也许肯定过神、人、世界的关系;然而“创造者”一词所代表的关系,却非他们的知识所及。连旧约时代的特选子民,天主亦只是逐步向他们启示。当天主“以大能的手和伸展的臂”(申5:15)带领以色列民族,脱离埃及奴役时,他们领悟到祂是位伟大的天主。当祂替他们在几场战役中获胜,当祂在西乃山荣耀中显露了祂自己(参见出9:10-19),当祂指挥他们进入福地,他们又感觉到祂的威能,远远超出他们的理解力。不过,天主只是一步步地诱导他们,体认到祂在一切存有中的无限威力。最后,当祂的说话使先知长老明白祂原是一切的创造者时,他们才开始明白:任何事物都没有办法可以抗拒祂,因为所有事物的造生和存在都倚靠祂的创化德能。
旧约天主子民的创世观见于《创世纪》第一、二章,而这两章却分别记述两个创世故事,即1:1-2:4a的所谓“司祭典”记述,以及2:4b-25的所谓“雅威典”记述。
旧约司祭典
根据圣经学家的阐释,《创世纪》1:1-2:4a是一首圣咏,为公元前六世纪的作品。它是一班以色列司祭神学家作的。他们曾被掳去巴比伦,后被释返回以色列;由于在巴比伦看到波斯帝国的伟大,百花齐放,因而产生豁达开朗的胸襟,写出了这首以浩瀚天空、广大宇宙为题材的赞主诗歌,供群众在圣殿颂唱。事实上,在当日的礼仪中,先由领唱者唱出或朗诵出第一段,随即由群众齐答:“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一天。”然后,领唱者又唱出或朗诵第二段,再由群众答:“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二天。”如此一唱一和,直至结束。因此,我们不应拿这段经文去作科学分析,却应以祈祷赞颂及灵修的心态诵读这段经文。因此,基督教神学家唐佑之说:“当你翻开圣经,真理的光跳跃在字里行间,使你眩目。这简赅的记载将你带到遥远的、古老的时代中,领你进到庄严、肃穆的圣所里,你会惊异地看见创造的序幕徐缓地上升。在圣洁的巨光中,你只有虔恭地低下头来,谛听无数音乐的曲调,颂扬神无尽的奇妙。”这段圣咏经文主要是说出天主是万物的创造主,而人是宇宙的冠冕,天主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
这篇司祭典的描述技巧完整而有秩序。从整个故事看,不难发现其中所含的巴比伦神话因素。比如:1:1-2的“深渊”一词,即与巴比伦神话的混沌龙Tiamat有关。按巴比伦神话的说法,宇宙的发生系大神Marduk战胜混沌龙,把他斩成两半而达致分开天地的结果。自1:3起,司祭典也深受“在上面”(Enumaelish)这一叙事诗的影响。不过,这些巴比伦的神话因素并未破坏司祭典的《创世纪》内容和独特讯息。显然的,司祭典的作者见证上主的先在与主权,强调宇宙是由天主创造而来,绝不是大神与混沌龙争战的结果。天主看见受造物极其美善,且整个宇宙有如一所崇拜天主的大圣殿,因此,天主特为万物设立了“安息日”,以与祂交往,而人类正是天主的司祭。日、月、星辰的运行不断重复宣示这一神圣的安息,俾自然万物在人类司祭的领导下与造物主保持密切的来往。
旧约雅威典
雅威典的年代远早于司祭典,是雅威神学家写于公元前十世纪撒落满王朝代的作品。它不像司祭典描述宇宙与人类按秩序一起被造,却把宇宙与人类的创造个别分开,创造过程又相当拟人化。在《创世纪》2:4b-25,作者首先描述天主是设计建造乐园的工程师,乐园因干旱而没有长出植物来。一天,雾气滋润了大地,使花草果树欣欣向荣。于是伟大艺术家的天主用湿润的尘土塑造了亚当,并吹入自己的生气,他便成了有灵的活人,来看守这美丽的园子。为了不令独居的亚当寂寞,天主运用他一条肋骨塑造女人厄娃做他的配偶,从此阴阳相配,大自然生生不息。人类成了上主在大地的代表后,就一一给大地的生物命名。天主给人充份的自由,唯一的禁令是:不可吃知善恶树上的果子。
这篇智能性的作品描写天主是工程师、艺术家,绘画人类的有限、尊严及家庭的设立,也谱出大地的美丽和人类在大地的角色和限制,充份反映出神、人、大地三者的密切关系。“神”是创造的主体,“世界”的被造来自神,而“人”的被造过程可说是神、人、世界关系的综合,因此,人具有万物园丁和大自然司祭的禀赋,承担世界与神之间桥梁关系的伟大角色。
从旧约到新约的演进
《创世纪》的作者(尤其是司祭典的作者)不但把近东的神话宇宙论“剔秘”(Demythologized),而且赋予它一个崭新的“盟约”意义,直指基督,迈向末世“新创造”的出现。
在旧约中,“创造”的意义集中于以色列子民与神之间的立约关系。雅威是创造主,受造物都在彰显祂的主权与荣耀(咏19:1-4;104:24;箴3:19-20;耶10:12-13),神的子民当称颂、敬拜与顺服祂(咏95:1;依40:27-31)。“创造”既与救恩史有密切关系,“创造”便须由创造主与以色列子民的立约关系去加以了解。这使“创造”的含义超越了“无中造有”(creatioex nihilo)的含义。“创造”是继续不断的事件,为整部旧约作见证。当以色列的命运深陷混沌危机之中时,“新创造”立即发生(依43:1ff,19-21;51:9-11;65:17ff;66:22;则36:26-28)。并且创造主将立一“新约”以维系新天、新地、新人的关系(耶31:31-34;欧2:18-23)。由此可见,旧约的新内容就是“新以色列”的展望,新创造的发生含有末世论的意义。
这一旧约的“新创造论”委实深深地影响新约作者,并且与基督论有关。新约始终强调,只有基督── 新亚当的来临,新创造的实况才能发生。神的造化原本是完美的,然而原祖父母跌倒了:人类堕落导致人类及其所处的世界与造物主割离,无法维系正常的关系。然而基督道成肉身则肯定宣告新创造已经出现(若1:1ff),上主欲与人建立“新约”关系(希9:15),其最有力的证据是基督战胜了罪恶与死亡(罗6:6-11;格前15:20-22)。新创造的实况完成了,堕落的人“在基督里”蜕变为“新受造的人”(格后5:17;迦6:15;弗2:15;4:24;哥3:10)。另一面,世界也因造物主的爱(若3:16)获得新创造的荣耀(罗8:19ff),当基督第二次降临时,新天新地将永被建立(伯后3:13;默21:1,5)。
以上的讨论已经给我们一个清楚的概念,即圣经所理解的“创造”已经超越了神话的内容,而走向一种救恩史的神学理解。新旧约的圣经都以“创造”为信仰基础,来阐明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关系。旧约展望新以色列的出现,上主与以色列子民所立的“约”促成此一新事实出现。新约的焦点是“基督”,祂是新创造的源头。通过基督降生成人,神、人、世界之间关系的“新约”得以建立。所以基督信仰对创造的解释不只是关心“开始”时所发生的事件,而是更重视“时间”内所发生的新实现。“创造”是上主不断的行动,人与世界若在基督里,“新创造”便发生了(格后5:17),这就是基督徒信仰经验的高峰。
从上述圣经神学得知,圣经只肯定人来自天主,兼具物质与精神,并未说明人“如何”被造;亦只启示人的宏观去向。因此,人的灵魂与肉身如何出现?两者的关系如何?是否要坚持元祖父母单偶论或多偶论?这些都不是圣经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人把上下四方叫做“宇”,往来古今叫做“宙”。宇和宙连结起来,却不但是指空间时间的系统,亦包括在此系统中的一切自立体和生命。宇宙观是给这些系统、自立体和生命所下的合理解释。古今中外,世界各地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宇宙观,而基督信仰亦有其宇宙观,它在神学课本上惯称为创世论。
创世论主要包括四部份:天主创造世界、天主保存和照顾世界、善良和邪恶的天使,以及人的起源和结构。根据天主教传统教义,尤其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的训导,我们可以把“创造”、“保存”和“照顾”的基本涵义描写如下:
“创造”是指三位一体的天主藉自己的自由行动,且出于自己无限美善的外溢原因,在宇宙肇始之前,没有采用任何先存的材料,就把整个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宇宙万物,造了出来。
“保存”是指天主藉自己的延续力量,对他所创造出来的宇宙万物,予以支持,使宇宙万物的性质与能力,继续存在。
“照顾”是指天主藉自己的引导力量,使宇宙的一切事物,无论在物质消长方面或道德抉择方面,都去实现祂创造宇宙万物的原始计划。正如创造解释了宇宙的存在,保存解释了宇宙的继续,照顾就解释了宇宙的进步与提升。
论及“天使”,他们是一种比人在目前状况中更有能力的有限的纯精神体,是实现天主照顾世界的使者。他们之中,有一些克服了考验,成为善良天使,在救恩史中担当光荣天主及保护人类的角色;另一些则由于自身的过犯而沦落为邪恶天使,在救恩史中为人类成为反面教材,拉扯陷害人远离天主的旨意,使人更意识到基督救援的重要性。
至于“人的起源和结构”,《创世纪》说:“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造了男人女人。”(1:27)又说:“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2:7)其实,圣经一方面指出人的生存由神的创造而来;而另一方面却没有把人被造的方式揭露出来,也没有把那透过自然进化或繁衍的天主参与创造观念排除出去。究竟教会训导说了甚么?神学家如何作出既不脱离圣经启示及教会训导的底线,又同时能引领现代人去接受的神学演绎?这些都是创世论必须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圣经启示、教会训导和神学演绎三个角度介绍“天主创造了人类”这端信理的内涵。
(一)圣经的启示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约略知道一些神的概念,在他们的神话和哲学里,也许肯定过神、人、世界的关系;然而“创造者”一词所代表的关系,却非他们的知识所及。连旧约时代的特选子民,天主亦只是逐步向他们启示。当天主“以大能的手和伸展的臂”(申5:15)带领以色列民族,脱离埃及奴役时,他们领悟到祂是位伟大的天主。当祂替他们在几场战役中获胜,当祂在西乃山荣耀中显露了祂自己(参见出9:10-19),当祂指挥他们进入福地,他们又感觉到祂的威能,远远超出他们的理解力。不过,天主只是一步步地诱导他们,体认到祂在一切存有中的无限威力。最后,当祂的说话使先知长老明白祂原是一切的创造者时,他们才开始明白:任何事物都没有办法可以抗拒祂,因为所有事物的造生和存在都倚靠祂的创化德能。
旧约天主子民的创世观见于《创世纪》第一、二章,而这两章却分别记述两个创世故事,即1:1-2:4a的所谓“司祭典”记述,以及2:4b-25的所谓“雅威典”记述。
旧约司祭典
根据圣经学家的阐释,《创世纪》1:1-2:4a是一首圣咏,为公元前六世纪的作品。它是一班以色列司祭神学家作的。他们曾被掳去巴比伦,后被释返回以色列;由于在巴比伦看到波斯帝国的伟大,百花齐放,因而产生豁达开朗的胸襟,写出了这首以浩瀚天空、广大宇宙为题材的赞主诗歌,供群众在圣殿颂唱。事实上,在当日的礼仪中,先由领唱者唱出或朗诵出第一段,随即由群众齐答:“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一天。”然后,领唱者又唱出或朗诵第二段,再由群众答:“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二天。”如此一唱一和,直至结束。因此,我们不应拿这段经文去作科学分析,却应以祈祷赞颂及灵修的心态诵读这段经文。因此,基督教神学家唐佑之说:“当你翻开圣经,真理的光跳跃在字里行间,使你眩目。这简赅的记载将你带到遥远的、古老的时代中,领你进到庄严、肃穆的圣所里,你会惊异地看见创造的序幕徐缓地上升。在圣洁的巨光中,你只有虔恭地低下头来,谛听无数音乐的曲调,颂扬神无尽的奇妙。”这段圣咏经文主要是说出天主是万物的创造主,而人是宇宙的冠冕,天主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
这篇司祭典的描述技巧完整而有秩序。从整个故事看,不难发现其中所含的巴比伦神话因素。比如:1:1-2的“深渊”一词,即与巴比伦神话的混沌龙Tiamat有关。按巴比伦神话的说法,宇宙的发生系大神Marduk战胜混沌龙,把他斩成两半而达致分开天地的结果。自1:3起,司祭典也深受“在上面”(Enuma
旧约雅威典
雅威典的年代远早于司祭典,是雅威神学家写于公元前十世纪撒落满王朝代的作品。它不像司祭典描述宇宙与人类按秩序一起被造,却把宇宙与人类的创造个别分开,创造过程又相当拟人化。在《创世纪》2:4b-25,作者首先描述天主是设计建造乐园的工程师,乐园因干旱而没有长出植物来。一天,雾气滋润了大地,使花草果树欣欣向荣。于是伟大艺术家的天主用湿润的尘土塑造了亚当,并吹入自己的生气,他便成了有灵的活人,来看守这美丽的园子。为了不令独居的亚当寂寞,天主运用他一条肋骨塑造女人厄娃做他的配偶,从此阴阳相配,大自然生生不息。人类成了上主在大地的代表后,就一一给大地的生物命名。天主给人充份的自由,唯一的禁令是:不可吃知善恶树上的果子。
这篇智能性的作品描写天主是工程师、艺术家,绘画人类的有限、尊严及家庭的设立,也谱出大地的美丽和人类在大地的角色和限制,充份反映出神、人、大地三者的密切关系。“神”是创造的主体,“世界”的被造来自神,而“人”的被造过程可说是神、人、世界关系的综合,因此,人具有万物园丁和大自然司祭的禀赋,承担世界与神之间桥梁关系的伟大角色。
从旧约到新约的演进
《创世纪》的作者(尤其是司祭典的作者)不但把近东的神话宇宙论“剔秘”(Demythologized),而且赋予它一个崭新的“盟约”意义,直指基督,迈向末世“新创造”的出现。
在旧约中,“创造”的意义集中于以色列子民与神之间的立约关系。雅威是创造主,受造物都在彰显祂的主权与荣耀(咏19:1-4;104:24;箴3:19-20;耶10:12-13),神的子民当称颂、敬拜与顺服祂(咏95:1;依40:27-31)。“创造”既与救恩史有密切关系,“创造”便须由创造主与以色列子民的立约关系去加以了解。这使“创造”的含义超越了“无中造有”(creatio
这一旧约的“新创造论”委实深深地影响新约作者,并且与基督论有关。新约始终强调,只有基督
以上的讨论已经给我们一个清楚的概念,即圣经所理解的“创造”已经超越了神话的内容,而走向一种救恩史的神学理解。新旧约的圣经都以“创造”为信仰基础,来阐明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关系。旧约展望新以色列的出现,上主与以色列子民所立的“约”促成此一新事实出现。新约的焦点是“基督”,祂是新创造的源头。通过基督降生成人,神、人、世界之间关系的“新约”得以建立。所以基督信仰对创造的解释不只是关心“开始”时所发生的事件,而是更重视“时间”内所发生的新实现。“创造”是上主不断的行动,人与世界若在基督里,“新创造”便发生了(格后5:17),这就是基督徒信仰经验的高峰。
从上述圣经神学得知,圣经只肯定人来自天主,兼具物质与精神,并未说明人“如何”被造;亦只启示人的宏观去向。因此,人的灵魂与肉身如何出现?两者的关系如何?是否要坚持元祖父母单偶论或多偶论?这些都不是圣经要回答的问题。
文章引用自:http://www.cncatholic.org/catholic/200609/21099.html
后一篇:天主创造了人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