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上的周颠遗迹

标签:
游记杂谈 |
分类: 逝者如斯 |
http://s7/middle/3eccfb73x8c61dae4a206&690
竹林寺位于庐山风景名胜区的锦绣谷景区内,海拔约1000米,涧深壑绝,怪石堆垒。竹林寺其实并无寺庙,是隐寺,只有一块刻在石壁上的摩崖石刻和一段口口相传的传说:据说元末朱元璋被陈友谅兵困在锦绣谷中,慌乱中闯进一座寺庙,庙中迎出一位老僧,朱元璋向他求救。老僧救了朱元璋,并告诉他日后必成大业。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写了竹林寺匾额并遣使者到庐山报恩,来使寻遍庐山,就是不见竹林寺。没办法,只好建了一座访仙亭,将竹林寺的匾额和银子放在巨石上叩拜而去。走到远处才隐约听见钟声,回头望见云雾中浮现着一座庙宇,竹林寺的匾额稳稳地悬挂在山门上——这是导游大姐的说法。后来,朱元璋专门派人在庐山锦绣谷的尽头建起了一座御碑亭,亭中立起一座御碑,碑上刻着他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和《四仙诗》,用以纪念周颠仙人。御碑亭正面镌刻两幅对联:“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说的是庐山景色;“故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说的便是周颠。碑是明朝的原装货,碑文由明代书家詹希原抄录的,看来这周颠是确有其人了,虽然这段故事亦真亦幻。
查了一些资料,觉得导游说的有些问题。在《御制周颠仙人传》原文里,大致记载了周颠的故事:周颠是南昌人,从小没有名字。十四岁的时候,得了怪病,讨饭时嘴里说着乱七八糟的话,因此得名周颠。周颠长大后,长相非常怪异,几次到当地官府去求见官员,嘴里说“告太平”。当时天下没有什么人起来造反,大家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后来朱元璋攻下南昌以后,周颠又去拜见朱元璋,内容还是“告太平“。朱元璋很恼火,叫人用大缸把周颠盖在底下,堆积上木材点着了烧。结果发现周颠烧不死,也饿不死。朱元璋出兵要周颠占卜,结果又给他说准了。从此,朱元璋对对周颠极度痴迷和推崇,念周颠辅佐有功,委以高官厚禄。谁知周颠原是个率性之士,不愿居功,宁愿云游四海。朱元璋在京城几次患病,都收到周颠遣人送药至京城,服药后立即痊愈。为了报答周颠仙人,朱元璋派出各路高手,遍访海内,却始终没有找到周颠的踪影。后来,朱元璋听说周颠又回到庐山竹林寺,修行、隐居,急忙派遣心腹前往庐山寻找。待到庐山锦绣谷,却始终无法探得寺庙究竟何在,只留下刻在石壁上的“竹林寺”三个字。不管周颠的故事真实与否,这至少说明这个既是颠子,又是和尚,还是道士,后来又被皇帝认定为仙家的周颠,是很厉害、很有能力的一个人。周颠追随朱元璋,他每次总是千钧一发的时候总是给朱元璋莫大的帮助,最终使朱元璋成功一统江山,建立了明朝。难怪在《明史》、《四库全书提要》这样的经典里面,还给有姓无名的传奇人物周颠立传,以至到了朱元璋当了二十几年皇帝,临死前还在念念不忘亲自给周颠撰写传记,进行无以复加的褒扬。
再来聊聊金庸先生作品中周颠所在的工作单位明教。金庸先生总是先将明教描述得怪异邪诡,为正人君子不齿,其后方大开大阖地写出所谓邪派人物中,亦不乏豪气干云的大丈夫或敢作敢为的真小人,且拉出某些正派人物的可鄙可怜可气之外,来阐述一种正亦邪、邪亦正,执于正邪之分是无理且无谓的辩证观点。明教其实就是摩尼教,金庸书里边说道明朝的江山就是明教打下来的,而事实上朱元璋本人确实是摩尼教徒,所以在天下平定之后他会取国名为“明”。据古籍载,古波斯人(中亚)摩尼创立摩尼教。摩尼教的创始人确实是学贯中西,他所创立的这个教派很明显的结合了东方西方两大教:基督教和佛教。摩尼教于七世纪末传入中国,入华后吸收佛道两教的部分教义(不得不依附佛教道教以自存),在民间传布,逐渐演变为一种秘密宗教,称为明教。唐朝时遭遇禁断,但仍在江浙闽一带秘密流传。唐朝后农民起义往往借此教为组织工具,宣传和发动民众起义。摩尼原始教义以光明与黑暗为善恶的本源,光明最终必将战胜黑暗。教徒奉摩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务节俭,相亲互助,谓为一家,宋代官书或私家著作往往蔑称其为“吃菜事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