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病人雾化器怎么喷不出“雾”?
案例分享
某科室护士长要下班的时候,值班护士小高遇到难题了:17床雾化器怎么都不出雾,摆治了半天也没弄好。护士长赶到病房的时候,发现老太太半坐在床,手里拿着雾化器面罩罩着口鼻部,却不见有雾喷出。一旁的家属嘟囔着:昨天雾化的时候好大的雾,今儿个咋都不出雾,这不是把俺的药都浪费了吗?护士长查看氧流量已经调到最大,湿化瓶内的蒸馏水咕嘟咕嘟的冒着泡,就关掉氧气流量开关,取下湿化瓶示意小高倒掉蒸馏水。小高解释说,刚刚因为不出雾,我才加的蒸馏水试试,谁知还是不行!护士长还是示意小高将蒸馏水倒掉,重新连接,打开氧气流量开关,但是出雾量仍然很小。再仔细检查,原来氧气表和湿化瓶连接处漏气,拆掉氧气表查看,原来表内的皮垫不见了。罪魁祸首终于找到了,重新更换了氧气表连接雾化器,眼见着药液呈白色雾状喷出。
氧气表上一个小小皮垫的丢失,平时的吸氧过程中,可能护士和患者都不会注意,毕竟少许的漏气是不容易察觉,除非某些缺氧严重的病人会感觉氧气不够。但是在雾化的时候,就没法达到其目的了。
那么,小高有没有真正掌握氧气雾化吸入的注意事项呢?不然她怎么会以为是没加蒸馏水的问题呢?到底氧气雾化吸入时用不用加蒸馏水呢?
氧气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悬液,再随呼吸吸入呼吸道,达到治疗的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速氧气流通过毛细管口并在管口产生负压,将药液由相邻的管口吸出,所吸出的药液又被毛细管口高速的氧气流撞击成细小的雾滴,成气雾状喷出,随患者呼吸进入呼吸道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氧气雾化吸入操作应该是临床上司空见惯的一项操作,也是简单易学的,但是大家的操作和护理对吗?我们先来温习一下吧!
操作护理方法
1.按医嘱抽药液,用蒸馏水稀释或溶解药物在10ml以内,注入雾化器的储药罐内。
2.将雾化器储药罐与吸入管口旋紧连接,然后下端再与氧气装置的延长导管相连,注意连接应紧密,防止漏气。
3.将洁净的口含嘴或面罩取出,与雾化器的吸入管口一端相连。
4.调节氧气装置,储药罐有雾化液气出现,下端无药液漏出,即雾化器安装完毕。
5.
6.掌握好雾化吸入的量。氧流量调至4~5升/分,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雾化烟雾过大,从而使患者感觉到憋气,气促,呼吸困难,难以坚持。哮喘持续状态患者,使用雾化吸入后可产生呼吸困难,故对此类患者一般氧气流量2~3L/min即可。对年老体弱无力咳痰的患者,应备好吸痰装置,及时吸痰,防止痰液雾化后膨胀阻塞气道发生窒息。
7.雾化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min即可达到治疗的效果。
8.治疗完毕,取下雾化器,关闭氧气,清理用物,协助患者漱口。
注意事项
1.预防口腔感染。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一些患者在使用激素、抗生素雾化吸入治疗的过程当中,应重视诱发口腔真菌感染问题。雾化吸入期间要注意患者的口腔清洁,观察患者的口腔黏膜和舌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用清水或者碳酸氢钠溶液漱口,以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
2.注意防止药物吸收后引起的不良反应。长期过量使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会因过多的钠吸收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3.雾化前半小时尽量不进食,避免雾化吸入过程中气雾刺激,引起呕吐。
4.氧气湿化瓶内不放水,以防液体进入雾化器内使药液稀释。
5.雾化完后要及时洗脸,或用湿毛巾抹干净口鼻部留下的雾珠,防止残留雾滴刺激口鼻皮肤,引起皮肤过敏或受损。
6.雾化器使用应定期消毒,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治疗结束统一收集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