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心搏骤停是指由于心源性或非心源性原因导致心脏突然丧失了有效的泵血功能,使有效的血液循环突然完全停止,随之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等症状,即猝死。导致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心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病人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心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护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一
(1)包括意识和呼吸的判定对外界刺激包括大声询问没有反应,表明意识丧失;通过对病人口、鼻的感觉及胸、腹起伏的观察判断呼吸的停止。
(2)新的复苏指南废除了对大动脉搏动的判断,原因是该方法耗时长,准确性仅65%.且有10%以上的病人由于出现假阴性而失去了补救的机会。
(3)瞳孔散大并非心搏骤停的唯一指标,不能单一依据瞳孔的散大而武断地认为临床死亡或脑疝形成。
(4)心电图表现
①心室颤动(粗颤、细颤)。
②电一机械分离。
③心室停顿。
二
护士应及时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在进行心脏按压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是否有效。有效的指标是:能扪及大动脉搏动,颜面、嘴唇和皮肤颜色转红润,瞳孔缩小,自主呼吸恢复,睫毛反射恢复等。只要出现其中1~2项指标,心脏按压.
三
心搏骤停复苏成功仅为挽救病人生命的第一步,若观察不严,处理不当,仍有可能死亡。因此,复苏后仍需严密监测,加强护理。
1.有效循环的监护复苏后约50%病人死亡发生于发病后24小时内,因自主循环恢复后心血管仍处于不稳定状态。12—24小时后可逐渐趋向稳定。
(1)维持心率复苏后初期由于心脏缺氧,乳酸堆积,心肌收缩功能及自律传导系统功能均差,心肌收缩缓慢而无力,极易导致心搏再停。故应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将心率提高至80—100次/min,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
(2)纠正心律失常复苏后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其中快速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造成心搏再停的重要原因。故复苏后应加强心电监护,如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R-on-T等危险心电信号,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
(3)维持血压心肺复苏后维持一定的血压是保证心、脑、肾重要脏器血流毽注的重要措施。血压应维持在90~100/60~70 mmHg,过高则增加心脏负担;收缩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