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格律(二。上)粘 式 律

标签:
杂谈 |
分类: 唐诗格律 |
唐诗格律(二。上)粘 式
律
2011-11-09
14:12:38|
第二章
第一节
2.1.1
凡是各个律联之间都用“粘”的规则组合而成的格律,就是粘式律。用这种格律写成的诗就是粘式律诗。粘式律诗都要求用相近的律句去连接两个律联,即是说:如果前一联的对句是B式句,那末,后一联的出句就须用b式句去连接;如果前一联的对句是A式句,那末,后一联的出句就须用a式句去连接。仄韵的粘式律诗则相反,须用B式句接b式句、A式句接a式句。用相近的律句相互连接就能使两联之间相邻的两句在第二、四字的位置上平仄相同,相同则相粘。如果不按照粘的规则去连接各个律联,那末就会出现
“失粘”的现象,失粘是不合律的。下面举五律、七律个一例。
‘下面举五律、七律各一例。
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a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A)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aB)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bA)
本书所引诗例后的数码都是《全唐诗》(中华书局1985年版)的页码。
无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c (B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咸灰泪始干。(aB)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bA)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aB)
这两首诗都符合粘式律的要求,各联之间都是用相近的律句来连接的,即以b接B、以a接A。这样就保证了各联相邻的两句在第二、四字(七律为第二、四、六字)的位置上平仄相同,相同生粘,将各个律联粘合而成一个格律的整体,成为粘式结构的律诗。
2.1.2
近体诗是按照粘式律构成的,所以,粘式律诗就是人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名称是古人起的,是从它产生的时间上着眼的,以便和原有的不讲平仄粘对的古风即古体诗相区别。我们把近体诗称作粘式律诗,那是从它的格律结构上着眼的,以便和粘式结构以外的格律诗,如对式律诗等相区别。对今人来说,古人所说的“近体”、“今体”已经不近不今了,不如从诗律结构上去定名更为切合实际些。
2.1.3
粘式律诗即近体诗的结构规则是粘对规则。粘的规则是讲各个律联如何组合的规则,已详如上述;对的规则是讲两个律句如何组合成一个律联的,它要求一联之内出句和对句须平仄相对,例如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须为平平仄仄平。对的规则是近体诗以外其他种类的格律诗也都遵循的,粘的规则是近体诗专用的,所以我们只根据律联之间的组合规则将近体诗称为粘式律诗。联内相对,联间相粘,这种粘对规则是一种相当精致严密的构律规则,我们掌握了它,就能很方便地掌握近体诗各种体式的格律。例如,—首诗的第一句是b式句,那末第二句必是A式句,第二联必是aB联,两联组成一首绝句。再按粘的规则延长,那末第三联必是bA联,第四联必是aB联,这样四联就组合成一首律诗的格律。再按粘的规则延长下去,就组合成长篇排律的格律。如果第一句是别的句式,那末,按规则延长就可组合成别的格式的绝句、律诗和排律。
2.1.4
粘式律诗是唐代格律诗的主体、它数以万计,而且不乏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体式丰富多彩,长短不一,首先可按诗句长短分成五言体和七言体两类;其次又可按诗句的数量各分成绝句、小律、律诗和排律四类;最后还可按第一句的句式各分成两类四式:第一类为平起式,包括平起仄收式(以b式句开头)和平起平收式(以B式句开头);第二类为仄起式,包括仄起仄收式(以a式句开头)和仄起平收式(以A式句开头)。
第二节
2.2.1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它是最短小的一种诗体,由两联四句按粘对规则组成的。从近体诗产生的年代看,五绝是最早的一种,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就已有所见。例如王僧达《诗》:“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bA)缃叶未开蕊,红葩已发光。( aB)”、鲍照《采菱歌》:“鹜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bA)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aB)”等,已是平仄合式、粘对合律的五绝。齐梁以后,合格的五绝已十分多见。五绝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诗体,产生过不少为后代传诵吟唱的名作、佳作。对于篇制较长的律诗、排律来说,五绝又是一种构律用的结构单位。五绝的格律形式可按第一句的平仄句式分为两类四式。
2.2.1.1
送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bA)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aB)
送张十八归桐庐
归人乘野艇,带月过江村:(bA)
正落寒潮水,相随夜到门。(aB)
巴江柳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bA)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aB)
思天台
赤城云雪深,山客负归心。(BA)
昨夜西斋宿,月明琪树阴;(aB)
右乳毛松
贤人骨已销,暮树几荣凋。(BA)
正直魂如在,斋心愿一招。(aB)
上例前三首是平起仄仄收式,这种格式最为诗人喜见乐用,留下的作品数量也最多;后两首是平起平收式,这种格式很少为诗人所用,留下来的诗例并不很多。这两种格式的差别仅在第一句,不用韵的用b式句,用韵的用B式句,其后的各句句式是完全相同的。
2.2.1.2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a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A)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aB)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A)
宫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aB)
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bA)
和张仆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AB)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bA)
马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AB)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bA)
上例前三首是仄起平收式,这种格式也乐为诗人所用,和平起仄收式一样,诗例数量很多;后两首是仄起平收式,这种格式的应用也不广泛,诗例数量较少,仅仅比平起平收式多些。这两式的差别也只在第一句的用韵与否,其后各句句式都相同。
2.2.2
小律由三联六句构成。由于两联的称为五绝,四联的称为五律,五绝和五律都是十分通行的诗体,所以,三联的体式也就自成一体,称为小律,或三韵小律诗。它大于五绝、小于五律,不是五绝也不是五律,很难定名,只有称之为小律才较为适宜。小律的应用不甚广泛,由于五律的盛行,小律的体式在表达上给人一种不完整感,似乎还缺了一点什么。所以,小律的诗例历来不多,而且主要见于五言体,在七言体诗中是十分罕见的。现按第一句句式分为两类四式,举例如下。
2.2.2.1
宋中十首之五
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bA)
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aB)
冬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bA)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j(r。(aB)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bA)
游烂柯山四首之一
寻源路不迷,绝顶与云齐。(BA)
坐引群峰小,平看万木低。(aB)
双林春色上,正有子规啼。(bA)
效长吉
长长汉殿眉,窄窄楚宫衣。(BA)
镜好鸾空舞,帘疏燕误飞。(aB)
君王不可问,昨夜约黄归。(bA)
上例前两首是平起仄收式,高适诗第三句拗一字(雁,应平而仄),李白诗第四句有孤平;后两首是平起平收式。两种格式的诗例均不多见,平起平收式更为少见。
2.2.2.2仄起式
下
,
风寒未渡水,日暮更看山。(bA)
木落众峰出,龙宫苍翠间。(aB)
烟际镀
隐隐起何处,迢迢送落晖。(aB)
苍茫随思远,萧散逐烟微。(hA)
秋野寂云晦,望山僧独归。(aB)
池边鹤
舞鹤傍池边,水清毛羽鲜。(AB)
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bA)
江海虽言旷,无如君子前。(aB)
上方僧
见月出东山,上方高处禅。(AB)
空林无宿火,独夜汲寒泉。(bA)
不下蓝溪寺,今年三十年。(aB)
上例前两首是仄起仄收式,后两首是仄起平收式,这两式的应用也均不广,诗例不多,而仄起平收式的诗例更为少见。
2,2,3五律
五律是五言律诗的简称。“律诗”一名可以兼指多种概念:一是特指四联八句的粘式律诗;一是泛指各种体式的近体诗;一是泛指所有的格律诗,不管它的格律结构属于何种类型。这里所用,则是特指四联之长的诗体。
五律产生的年代约在齐梁之交,在王融、沈约的诗中已有所见。五律是为古代诗人喜见乐用的一种诗体,也是唐代律诗中最重要的诗体之一。在整个初唐和盛唐时期,律诗均以五律为主体,在诗歌数量上也占有压倒的优势,因为那时七律还不兴盛,直到中晚唐时期,七律才茂盛起来,取代五律,成了唐代律诗的主体。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五律是最重要的诗体之一,名作佳作俯拾即是。
从诗律结构上说,五律的格律形式是由两首五绝按粘的规则组合而成的。两首五绝可以是同一种结构,例如:bA.aB和bA.aB的组合、aB.bA和aB.bA的组合;也可以是相近的结构,例如:BA.aB和bA.aB的组合,AB,bA和aB,bA的组合。五律的格式也可以按第一句的平仄句式分成两类四式。
2.2.3.1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bA)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a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bA)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aB)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bA)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aB)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bA)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c (aB)
别孙沂
离人去复留,白马黑貂裘。(BA)
屈指论前事,停鞭惜旧游c (aB)
帝乡那可忘,旅馆日堪愁。(bA)
谁念无知已,年年睢水流c (aB)
送客江行
萧萧芦获花,郢客独辞家c (BA)
远棹依山响,危檣转浦斜。(aB)
水寒澄浅石,潮落涨虚沙。(bA)
莫与征徒望,乡园去渐赊。(aB)
上例前两首是平起仄收式,是由结构相近的两首五绝粘合而成的格式。这种格式十分常用,诗例也极多;后两首是平起平收式,是由两首相近结构的五绝粘合而成的格式。这种格式应用不广,诗例也较少。它和平起仄收式的差别只在第一句,其后的句式完全相同。
2.2.3.2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a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bA)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a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bA)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c (a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bA)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aB)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bA)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AB)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bA)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aB)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bA)
月夜忆舍弟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AB)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A)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aB)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bA)
上例前两首是仄起仄收式,是由两首结构相同的五绝粘合而成的格式,这种格式乐为诗人广为应用,诗例数量极多。后两首是仄起平收式,是由结构相近的两首五绝粘合而成的格式,和上一式比,只有第一句句式有别,其后各句均同。这种格式不为诗人广泛应用,诗例较少,仅比平起平收式多些。
在唐诗中,五律诗例极多,是数以万计的,它和七律一起,成为唐代诗歌的两根支柱,这里,我们只分类选列八首,以明它的格律结构类型。
2.2.4
五言排律简称五排。它是一种长于五律的不定量的诗体,短的可以只有五六联,长的可以达到百联以上。由于五绝、五律等的长短已有定式,所以超过五律长度的统称之为排律,也叫长律。不过,其中长为六联和八联的诗例较为多见,也可自成一体,称之为“试贴诗体”,这是科举考试所规定的体式,题前常冠以“赋得”字样,格律讲究比较严谨,一般是六联体和八联体医的排律。
五排产生的句年代在南北朝梁陈时期,徐陵诗《出自蓟北门行》、《同江詹事登宫楼南楼腰》、《走笔戏书应令》等,已是合律的五排诗例。到了唐代,五排和五律一起发展成熟了,大多数诗人均有所作,而且常有篇制很长的诗例,因而,作品的数量很多。
从格律结构上说,五排和五律一样,也是以五绝色的结构为单位按粘的关系组合而成的,因而,一\—首五排可以分析出若干首五绝的格式来。以一个律联为单位的情况较为少见,主要出现于全诗为五联、七联等的诗中。例如骆宾王《蓬莱镇》诗:“旅客霉春心断,边城夜望高。(鴆)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bA)结绶疲三入,承冠
2.2.4.1
天
天池马不到,岚壁乌才通
百顷青云杪,层波白石中。(aB)
郁纡腾秀气,萧瑟浸寒空 (bA)
直对巫山出,兼疑夏禹功.(aB)
鱼龙开辟有,菱芡古今同。(bA)
闻道奔雷黑,初看浴日红。(aB)
飘零神女雨,继续楚王风。。(bA)
欲问支机石,如临献宝宫。(aB)
九秋惊雁序,万里狎渔翁。(bA)
更是无人处,诛茅任薄躬。如(aB)
江南冬至和人怀洛下
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迟。(BA)
自作江南客,稀迟下雪时。(aB)
有烟栖菊梗,无冻落杉枝c (bA)
背日能寻径,临风尚覆棋c (aB)
鸟声浑欲转,草色固应知。(bA)
与看平湖上,东流或片澌。(aB)
上例前一首是平起仄收式,共长十联,从诗律结构上看,是由五首bA.aB式的五绝粘合而成的格式,也即重复使用这种五绝格式达四次,其结构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后一首是平起平收式,全诗只为六联,它的格式是由一首BA.aB五i绝和两首bA.aB五绝粘合而成的。前一式的诗例较为多见,后一式的诗例较少。
2.2.4.2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
晴日登攀好,危楼物象饶c(鴆)
一溪通四境,万岫绕层霄。(bA)
鸟翼舒华屋,鱼鳞棹短桡。(aB)
浪花机乍织,云叶匠新雕。(bA)
台榭罗嘉卉,城池敞丽谯c (aB)
蟾蜍来作镒,婦炼引成桥。(bA)
燕任随秋叶,人空集早潮。(aB)
楚鸿行尽直,沙鹭立偏翘。(bA)
暮角凄游旅,清歌惨i穴寥。(aB)
景牵游目因,愁托酒肠销。(bA)
远吹流松韵,残阳渡柳桥。(aB)
时陪庾公赏,还悟脱烦嚣。(bA)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AB)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bA)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aB)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bA)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aB)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bA)
上例前一首是仄起仄收式,全诗长十二联,诗虽较长,格律结构也颇简单,即即将aB,bA这一五绝结构反复使用六次,由六首五绝粘合而成为全诗的格律形式。后一首诗共为六联,由一首AB.bA式五绝和两首aB-bA式五绝粘合而成。前一式诗例较为多见,后一式的诗例数量较少。
在唐诗中,五排作品甚多,不但合律良好,而且也不乏长长篇。例如: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尝等,这些诗都长至百联,计二百句一千字,而且能符合平仄粘对的格律要求。当然这种长篇排律均由几十首同样格式的五绝组成全诗,格律结构是相当简单的。
http://img.bimg.126.net/photo/AmUHW2iXeJCZvpbEX3WBQA==/5148177324038398935.jpg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