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多边形数:数与形的梳理
0:多边形数:形与数本为一家!
古希腊人的观点:一切几何图形都是由数产生的,万物皆数!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和开创了“形数”的研究先例。
http://s1/middle/55954cfbx8b770460aa10&690
1:三角形数:
http://s1/middle/55954cfbx7458b46b1fa0&690
三角形数在九方图(乌兰螺旋)中呈现为螺旋状分布规律:
http://s14/middle/55954cfbx8b7780b2c76d&690
2:四边形数
http://s14/middle/55954cfbx8b770b78ba4d&690
若将平方数概念扩展到有理数,则两个平方数的比仍然是平方数,例如,
(2
3:五边形数到9边形数:
http://s1/middle/55954cfbx8b77b7bbad70&690
http://s1/middle/55954cfbx8b7709010a90&690
http://s15/middle/55954cfbx8b77b36a627e&690
http://s11/middle/55954cfbx8b770a29d17a&690
http://s6/middle/55954cfbx8b770acab6a5&690
4:多边形的公式或方程
多边形数 |
多边形方程 |
3 |
n(n + 1)/2 |
4 |
n2 |
5 |
n(3n - 1)/2 |
6 |
n(2n - 1) |
7 |
n(5n - 3)/2 |
8 |
n(3n - 2) |
9 |
n(7n - 5)/2 |
10 |
n(4n - 3) |
11 |
n(9n - 7)/2 |
12 |
n(5n - 4) |
13 |
n(11n - 9)/2 |
14 |
n(6n - 5) |
15 |
n(13n - 11)/2 |
16 |
n(7n - 6) |
17 |
n(15n - 13)/2 |
18 |
n(8n - 7) |
19 |
n(17n - 15)/2 |
20 |
n(9n - 8) |
上书方程的基本特征是:均为抛物线方程:图形化如下并于九方图的角度线上的抛物线方程曲线进行对比:
http://s3/middle/55954cfbx8b77f826abe2&690
http://s14/middle/90961690gcfafb9d72cad&690
1:中心三角形数:
http://s1/middle/55954cfbx8b7e41698e30&690
2:中心四边形数:
http://s15/middle/55954cfbxd72ef84199fe&690
3:中心五边形数:
http://s6/middle/55954cfbx8b7e42b58a35&690
4:中心六边形数
5:中心七边形数
前几个数字:
http://s16/bmiddle/55954cfbx8b7e43c87bdf&690
6:中心八边形数:1, 9, 25, 49, 81, 121, 169, 225, 289, 361, 441, 529, 625, 729, 841,
961, 1089
http://s3/bmiddle/55954cfbx8b7e45086bd2&690
7:中心九边形数:1, 10, 28, 55, 91, 136, 190, 253, 325, 406, 496, 595, 703, 820, 946.
http://s9/bmiddle/55954cfbx8b7e4458dd08&690
8:中心十边形数:1, 11, 31, 61, 101, 151, 211, 281, 361, 451,551, 661, 781,
911, 1051http://s3/bmiddle/55954cfbx8b7e43341122&690
http://s4/middle/55954cfbx8b7eefb08e53&690
10:中心多边形数的公式或方程式:
多边形边数 |
中心多边形数方程式 |
3 |
(3n2 - 3n + 2)/2 |
4 |
2n2 - 2n + 1 |
5 |
(5n2 - 5n + 2)/2 |
6 |
3n2 - 3n + 1 |
7 |
(7n2 - 7n + 2)/2 |
8 |
4n2 - 4n + 1 |
9 |
(9n2 - 9n + 2)/2 |
10 |
5n2 - 5n + 1 |
11 |
(11n2 - 11n + 2)/2 |
12 |
6n2 - 6n + 1 |
13 |
(13n2 - 13n + 2)/2 |
14 |
7n2 - 7n + 1 |
15 |
(15n2 - 15n + 2)/2 |
16 |
8n2 - 8n + 1 |
17 |
(17n2 - 17n + 2)/2 |
18 |
9n2 - 9n + 1 |
19 |
(19n2 - 19n + 2)/2 |
20 |
10n2 - 10n + 1 |
上述方程式也是抛物线族。
参考信息:
http://staff.ccss.edu.hk/jckleung/xue_qu/polygon/polygon.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三角形數&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平方数&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三角平方數&variant=zh-cn
http://hk.geocities.com/goodprimes/OPolygon.htm
http://s4/mw690/c09bbd88tdebd0ad4f543&690
http://s12/mw690/c09bbd88tdebd0b988cab&690
http://s4/mw690/c09bbd88tdebd0bd67fd3&690
http://s14/mw690/c09bbd88tdebd0c26e11d&690
http://s13/mw690/c09bbd88tdebd0cad9e5c&690
前面,在“有趣的图形数”一文中,曾经谈到过许多图形数。如,“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等。类似的还有:能排成五角形的“五角形数”、能排成六角形的“六角形数”等等。
由于图形数非常直观醒目,只需经过简单处理就能看出,在各种图形数之间,存在着许多微妙的关系。这里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一、从下图可以看出,相邻的两个“三角形数”,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数”。
http://s12/mw690/001SrvnDzy6JCrZf3070b&690
如果用Tn表示“三角形数”(Triangle
推而广之,就得到“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Tn-1+Tn=Sn
二、下面是一个“五角形数”
http://s5/mw690/001SrvnDzy6JCs9lxJ2d4&690
P5=T4+S5
推而广之,就得到“五角形数”和“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Pn=Tn-1+Sn
取n=5,根据“三角形数”的计算公式
P5=T5-1+S5=T4+S5=4(4+1)/2+52=35
三、下面是一个“六角形数”
设想把正中间那一竖行5个“○”再重复一次,就可以把这个“六角形数”看成是,由两个“正方形数”S5的和减去5形成的。
如果用S5表示第5个“正方形数”,用H5表示第5个“六角形数”(Hexagon
H5=2S5-5
推而广之,就得到
Hn=2S5-n
取n=5,这个“六角形数”就是
H5=2S5-5=2×52-5=45
由此可见,图形数在推导数量关系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这正是由于图形数具有直观醒目数形合一的特性,因而便于思考所决定的。
古希腊人并非只对平面上的图形数情有独钟,对空间的图形数也同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
他们把“三角形数”一层层重叠起来,就形成了“三角锥形数”(如图):
计算“三角锥形数”就需要求从T1到Tn连续“三角形数”之和;计算“四角锥形数”就需要求从S1到Sn连续“正方形数”之和。
下面就让我们用图形数的方法,来推导一下,“求从T1到Tn连续三角形数之和的公式”:
取3个从T1到T4的连续“三角形数”T1、T2、T3、T4,其中一个用“●”表示,另外两个用“○”表示,并作适当的排列,得到一个长方形(如图):
很明显,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1+2+3+4行,宽等于4+2行,即
3(T1+T2+T3+T4)=(1+2+3+4)(4+2)
推而广之,
3(T1+T2+T3+…+Tn)=(1+2+3+…+n)(n+2)
因为1+2+3+…+n=n(n+1)/2,所以
3(T1+T2+T3+…+Tn)=n(n+1)(n+2)/2
于是得到“求从T1到Tn连续三角形数之和的公式”:
T1+T2+T3+…+Tn=n(n+1)(n+2)/6
如,求T1+T2+T3+…+T10=?
这里,n=10,所以
T1+T2+T3+…+T10=10(10+1)(10+2)/6=10×11×12/6=220。
验算:
T1=1,
T2=1+2=3,
T3=1+2+3=6,
T4=1+2+3+4=10,
T5=1+2+3+4+5=15,
T6=1+2+3+4+5+6=21,
T7=1+2+3+4+5+6+7=28,
T8=1+2+3+4+5+6+7+8=36,
T9=1+2+3+4+5+6+7+8+9=45,
T10=1+2+3+4+5+6+7+8+9+10=55,
1+3+6+10+15+21+28|36+45+55=220。
完全正确。
而“求从S1到Sn连续正方形之和的公式”,前面在“有趣的图形数”一文中,已经用图形数法得出过:
其实,在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数学家杨辉也曾经用独特的“中国式图形数”方法,得出了这个公式。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他所使用过的方法:
取3份12个、22个、32个、……、n2个小立方体,分别把它们组成A、B、C那样三个阶梯状的四角锥形,再把它们拼成最右边那样(如图,以n=4为例):
然后,把最上面突出的Tn个小立方体,从水平方向一分为二,再凹凸相对合在一起,正好铺满一层,于是得到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长n+1、宽n,而高等于n+1/2,体积是
n(n+1)(n+1/2)
因为这个立方体是由3份12个、22个、32个、……、n2个小立方体拼成的,所以
3(12+22+32+…+n2)=n(n+1)(n+1/2)
于是得到“求从S1到Sn连续正方形数之和的公式”:
12+22+32+…+n2=n(n+1)(n+1/2)/3=n(n+1)(2n+1)/6
即
12+22+32+…+n2=n(n+1)(2n+1)/6
这个结果,与希腊人用图形数法得到的公式一模一样。不过,杨辉所用的方法,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真称得上是“奇思妙想”、“精彩绝伦”!我们不能不对先贤的聪明睿智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能不为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倍感骄傲!
综上所述,“图形数”无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座蕴藏着无穷奥秘的启迪智慧的宝库!
让我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满腔创新的热忱,踏着前人的足迹勇敢地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