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慎数明学
慎数明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48
  • 关注人气:3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彦武:2012年高考数学湖北卷理科第21题的研究

(2012-07-17 15:44:23)
标签:

杂谈

                                                       广东省深圳市南头中学 518052

            本文发表于《广东教育》(高中版)2012年第7-8期

1.题目及标准解答

http://s11/middle/a67fa5134c43d8d0de24a&690

(Ⅰ)求曲线http://s1/middle/a67fa5134c43d8d24d4a0&690为何种圆锥曲线,并求其焦点坐标;

(Ⅱ)过原点且斜率为http://s14/middle/a67fa5134c43d8dd8682d&690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Ⅰ)解:如图1,设http://s13/middle/a67fa5134c43d8df96b1c&690

可得http://s12/middle/a67fa5134c43d8e11b20b&690. ①

因为http://s2/middle/a67fa5134c43d8e336ee1&690. ②

将①式代入②式即得所求曲线http://s10/middle/a67fa5134c43d8e4abaa9&690,所以

http://s15/middle/a67fa5134c43d8e7e6d6e&690

http://s13/middle/a67fa5134c43d8eaa575c&690

(Ⅱ)解法1如图2、3,http://s15/middle/a67fa5134c43d8ed406fe&690

直线http://s8/middle/a67fa5134c43d8efa6517&690的方程并整理可得

http://s8/middle/a67fa5134c43d8f0b5007&690

依题意可知此方程的两根为http://s16/middle/a67fa5134c43d8f176f5f&690,于是由韦达定理可得

http://s7/middle/a67fa5134c43d8f282eb6&690

因为点H在直线QN上,所以http://s11/middle/a67fa5134c43d8f373eaa&690

于是http://s8/middle/a67fa5134c43d8f44e6f7&690

http://s3/middle/a67fa5134c43d8f88cd52&690

故存在http://s10/middle/a67fa5134c43d8fb3d029&690

解法2如图2、3,http://s4/middle/a67fa5134c43d8fe2bd63&690

因为http://s13/middle/a67fa5134c43d8ffc39cc&690 两式相减可得

http://s3/middle/a67fa5134c43d900c7252&690. ③

依题意,由点http://s5/middle/a67fa5134c43d903de9a4&690不重合,

http://s16/middle/a67fa5134c43d904d76df&690. ④

http://s14/middle/a67fa5134c43d90895d8d&690

于是由④式可得http://s16/middle/a67fa5134c43d9082e69f&690

http://s5/middle/a67fa5134c43d90c29374&690

故存在http://s15/middle/a67fa5134c43d90f008ee&690

2试题评析与不同解法及拓展

本题主要考查圆锥曲线中轨迹的求法、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考查方程的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设而不求和整体思想及相关点法等;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几何与代数语言的转化能力及计算能力等.是一道综合性于一体的中高档题.

第(Ⅰ)小题的点M通过动点A与已知圆的关系,把点A的坐标用点M的坐标表示,然后代入已知圆的方程得到解决,其本质是求轨迹方程的相关点法,即

当生成轨迹的动点M随着曲线http://s8/middle/a67fa5134c43d9122e7b7&690,即得动点M的轨迹方程.

从映射(变换)的角度看,就是在映射http://s2/middle/a67fa5134c43d916046c1&690)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基本的换元、消元、列解方程(组)问题,因而,上述解法就是求解相关点轨迹问题的通法,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基本数学思想的体现.另外本小题还可有如下解法:

另解1:设点http://s6/middle/a67fa5134c43d91920b45&690为所求.下略.

另解2:设点http://s3/middle/a67fa5134c43d9218eef2&690)

另解3:设点的坐标为http://s8/middle/a67fa5134c43d92418447&690

解得:http://s14/middle/a67fa5134c43d924d0ead&690,即为所求.下略.

平面向量知识始终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要工具.特别是涉及到距离(或距离的比)、角度、位置关系(平行、垂直、共线等)等方面尤为方便.

第(Ⅱ)小题可拓展如下:

过原点且斜率为http://s8/middle/a67fa5134c43d92a04587&690满足的关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答如下:

http://s3/middle/a67fa5134c43d92bb9ee2&690

直线http://s2/middle/a67fa5134c43d92c951b1&690的方程并整理可得

http://s7/middle/a67fa5134c43d92cae5c6&690

依题意可知此方程的两根为http://s4/middle/a67fa5134c43d93041a23&690,于是由韦达定理可得

http://s7/middle/a67fa5134c43d93172116&690

又因为点H在直线QN上,所以http://s5/middle/a67fa5134c43d93196dd4&690

于是http://s6/middle/a67fa5134c43d9329e895&690

http://s16/middle/a67fa5134c43d93531bbf&690轴上.

3试题的渊源

3.1源于高考题

http://s11/middle/a67fa5134c43d93567f8a&6902011年高考数学陕西卷理科第17题(以下简称原题)如下:

如图,设P是圆http://s9/middle/a67fa51307a0628563fa8&690

(1)当P在圆上运动时,求点M的轨迹C的方程;

(2)求过点(3,0)且斜率为http://s9/middle/a67fa5134c43d9371b3e8&690的直线被C所截线段的长度.

显然,本高考题第(Ⅰ)小题完全从原题第(1)小题改编而来,但由于题目中涉及到参数m,所以无论从思维跨度还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的考察又高于原题,综合性较强.

3.2源于教材

http://s11/middle/a67fa5134c43d9372c43a&690本题的第(Ⅰ)小题从题面形式、结构和解法上来说,完全等同于人教A版教材选修2-1《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41页例2:

教材在解完后,马上提出“思考:从例2中你能发现椭圆与圆之间的关系吗?”,意图让学生知道,圆按照某一个方向作伸缩变换可以得到椭圆.但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变化发展的引导过程,学生一般并不能立即体会这种关系.教师可以在“思考”栏目里面再加入以下问题:

(1)若将条件“线段PD的中点M”改为“线段PD的三等分点M”,则点M的轨迹又是什么?

(2)若将条件“线段PD的中点M”改为“点M在线段DP的延长线上,且http://s15/middle/a67fa5134c43d937643de&690”,则点M的轨迹又是什么?(课本第50页B组第1题)

这样通过点M的运动方程,学生才能真正发现椭圆与圆之间的关系,即将圆纵向往里压缩,得到焦点在http://s14/middle/a67fa5134c43d9381178d&690轴上的椭圆.这样的解决设计,也同时体现了矛盾统一和联系的辨证观点.

数学发展观认为:数学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不断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的,又在不断发展中展现新的活力与生命.学生在学习一个数学新知识时,若能基于数学发展观,从问题的实质入手,对问题的条件、结论及解题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讨,在相对完整的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新知识的应用价值,那么这样的学习不但是深刻有效的,而且是有趣的.

显然本高考题将教材例题改编而成,选材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这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也是高考命题的源泉.由此,这对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学带来如下的:

4.教学启示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形成准确的知识体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平时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决不能走马观花,而应在准确、系统、灵活上下功夫,要注重知识过程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关注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及例题的求解过程,从中构建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

(2)改进数学教学方式,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探究是新课标理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之一,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成为数学探究课题的创造者,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积极积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资源,要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不能代替包办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

(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强化解题思维过程的训练.立足于基础,淡化技巧,掌握通性、通法,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提炼与运用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它蕴涵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去引导学生提炼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能就题论题,错过教学时机和浪费教学资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