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愚公移山”与“愚公搬家”的辩论
(2019-07-17 12:59:21)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财经 |
分类: 鲜花盛开 |
关于“愚公移山”与“愚公搬家”的辩论
张建华
山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刚刚在网上看到一则新华社电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周玮)作为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展演剧目,由青岛演艺集团出品的国学儿童剧《愚公移山》16日亮相北京。此剧用“穿越”的方式打开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的通道,赢得大小朋友的掌声。
忽然想起,N多年前流行辩论赛的时候,曾有一个著名的辩题:愚公应该是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百度了半天,没找到当年辩论的有关报道,只百度到一星半点模糊信息,大略来讲,就是1995年有一次国际大专辩论赛,正方韩国外国语大学辩题“愚公应该移山”,反方南京大学辩题“愚公应该搬家”。具体双方是怎样在电视上唇枪舌剑理尚往来,已经弄不清爽了,也懒得去弄清了。
现在要说的是忽然想到,对于这样的题目,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加以科学合理的认识。首先说愚公移山,据古书记载,是因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太行山,一座王屋山,挡了他的路,于是决心移山。看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这实际上体现的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在小农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整个社会的一切都是围绕种植业进行,为种植业服务,受种植业支配,视种植业而定。人们为了耕种庄稼,首先要根据地形地貌和河流走向等,选择适当的地点,用简陋笨重的手工工具,将地上的树木杂草等清除干净,俗称“开荒”。这是一件相当繁重的活儿,因此,一块地开垦出来之后,
如果不是土地数量短缺,很有必要增开荒地的话,人们一般都会倾向于继续耕种已开垦的土地,而不会费心巴力地去另开新荒。更何况,以世界之大,具体到生活在一定地区的人们来讲,可供开垦的土地也是有限的。此其一。
其二,庄稼播种之后,为了防止野兽鸟雀为害,为了能努力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人们必须经常从事中耕锄草、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活动,直到最后收获归仓。而庄稼定植在地里,是不会移动的。
主要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决定了小农经济时代,占社会全体成员绝大多数的农人们事实上几乎完全被固着在一定的土地上,终其一生,不得迁徙。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曾走出本村,逛一次县城。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浓厚的乡土文化。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愚公为什么决心移山,而不是搬家?他家就在那儿呀。对于愚公来讲,搬家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或者,移山,或者继续天天绕路,他只能从这二者中进行选择。
那为什么现在忽然有人提出愚公应该搬家来呢?表面上的理由,好象是说搬家比移山,更加省事,少费工,少费钱。但实际上,这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时代的新理念。与小农经济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是各种非农产业,是在广阔的市场范围内组建各种企业,配置各种资源,从事各种产品的生产、运销,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都是不断地流动的。如一个人,今天在北京工作,明天也许就可能换到上海工作了,甚至还可以出国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小农经济背景而发展起来的传统”家“文化就慢慢地被新兴的”市场“文化所取代了。人们不再固守一地,死守一家了,而是海阔天空,四处流动。一切以经济适宜为原则,如果移山成本低,效益高,就移山,如果搬家成本低,效益高,就搬家。
由此推而广之,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各种社会现象都是历史现象,我们在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其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时代背景,给予科学合理的历史的解释,切不可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抽象地议论,那样就不免会发生”愚公应该搬家,还是移山“这样似是而非、莫衷一是、徒劳无益的争论了。
前一篇:关于“感谢”
后一篇:偶尔闲来,发个图片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