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寻访平遥六台山

标签:
平遥六台山山西农业大学张建华 |
分类: 业余摄影 |
大年初一寻访平遥六台山

一路上,见到好多野鸡,通常是两只,三只,最多一次见过七八只,隐伏在草丛中,待人走近到二三十米远的地方,人还根本见不到它们的影子,它们已经警觉,突然一下子,从草丛中闯出,扑愣愣地,扇动翅膀,箭一般飞向一二百米以外的远处,再次落到草丛中,不见了。因此,一路上一直未能拍到野鸡。但过了苏家庄,在路边的地里,终于拍到了几只野鸡。

路边有一块炳先林木种植合作社的标志牌。我想起来了,这是很名的故迹。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刚刚开始不久,东郭村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办了一家小工厂,赚了点钱,号称万元户, 山西日报曾有过报道,但这个名人后来就没有消息了。另一个名人,就是这个牌子上标志的什么炳先,不知当年怎么发财起家,总之,后来也是山西日报报道,对前一个名人贬低了一番,对这第二个名人则大大褒奖了一番,称其高风良节,致富不忘乡邻,先富帮后富,到南依涧乡山区承包果园。当时南依涧乡还没有并入朱坑乡。

爬了一道坡,又一道坡,拐了一个弯,又一个弯,看着西边的太阳,一步一步往下落,心里不觉焦躁起来。六台山顶今天是爬不上去了,但无论如何也应该到上店村。事先看到的资料,估计上店村不远了,但走了半天,还是不见上店村的影子。道路依然曲折,前途依然渺茫。
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张建华
2014年1月31日,农历癸巳年 乙丑月
甲辰日,大年初一,一早起来,吃完饺子,拜访了老家村里唯一尚有交往的本家叔叔以后,就骑车出发,寻访向往已久的平遥六台山。
平遥六台山,在我们老家大汪村东三十多里连影子都看不到的远处。我们大汪村地处平遥古城东方丘陵缓坡地带,一眼向东望去,只能看到近处的土坡,爬上去再向东望去,依然只能看到不远处的土坡。因此,距六台山只有区区30多里,但却一直没有见到过六台山,甚至从小到大生活了十几二十年,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座山。直到1987年,大学毕业以后,才在一本介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小册子中,知道了这座山:“麓台山海拔1770米”。小册中的记载仅此一句。后来,断断续续不知从哪里看到一句,又从何人嘴里听到半句,零零星星,慢慢增加了一些了解。
六台山就在我们大汪村东大约三十来里的地方,是平遥与祁县的界山。估计原名六台山,但平遥当地口音“六”发音近“鹿”,若用字母拼写大约应该是“lue”,
后来据此附会编造了一些传说。据网上查得资料,相传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巧施连环计除掉董卓,后被董卓旧部所杀,灭门九族,当时王允弟王维仓促逃命,困在祁县南山沟,打猎充饥。一次,一只鹿带箭逃向六台山山洞,王维随后就追,发现这座山风光幽静,有庙、有洞,是个好地方,于是王维就在六台山躲藏起来,为了感激鹿的救命之恩,王维组织修建了神鹿寺,从此,六台山改为“鹿台山”,后人因鹿台峰森林冠顶,因而把鹿子头上加林字,名为“麓台山”。
好,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下面还是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向朋友们汇报一下此行的见闻。
出兴旺村,景象明显变化,道路开始曲曲折折起来,一道弯接着一道弯,道路两侧都是深沟大涧。

一路上,见到好多野鸡,通常是两只,三只,最多一次见过七八只,隐伏在草丛中,待人走近到二三十米远的地方,人还根本见不到它们的影子,它们已经警觉,突然一下子,从草丛中闯出,扑愣愣地,扇动翅膀,箭一般飞向一二百米以外的远处,再次落到草丛中,不见了。因此,一路上一直未能拍到野鸡。但过了苏家庄,在路边的地里,终于拍到了几只野鸡。

路边有一块炳先林木种植合作社的标志牌。我想起来了,这是很名的故迹。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刚刚开始不久,东郭村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办了一家小工厂,赚了点钱,号称万元户, 山西日报曾有过报道,但这个名人后来就没有消息了。另一个名人,就是这个牌子上标志的什么炳先,不知当年怎么发财起家,总之,后来也是山西日报报道,对前一个名人贬低了一番,对这第二个名人则大大褒奖了一番,称其高风良节,致富不忘乡邻,先富帮后富,到南依涧乡山区承包果园。当时南依涧乡还没有并入朱坑乡。
道路很陡,很崎岖,很曲折。

爬了一道坡,又一道坡,拐了一个弯,又一个弯,看着西边的太阳,一步一步往下落,心里不觉焦躁起来。六台山顶今天是爬不上去了,但无论如何也应该到上店村。事先看到的资料,估计上店村不远了,但走了半天,还是不见上店村的影子。道路依然曲折,前途依然渺茫。
下面附上几张谷歌地球图,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最后,有关六台山的资料实在太少,在网上搜索,只得到下面这一篇博文。以其罕见,格外珍贵,故全文拷贝如下:
初登麓台山
http://qxdxscgb.blog.163.com/blog/static/73971966200811256221489/
2008-12-25 18:22:14| 分类: 诗歌文学 |举报|字号
订阅
文/刘学斌
祁县东南六十华里的地方,有一座大山,名叫麓台山。
麓台山又称六台山,横跨六县而得名。汉献帝初平三年,王允巧施连环计除掉董卓,后被董卓旧部所杀,灭门九族,当时王允弟王维仓促逃命,困在祁县南山沟,打猎充饥。一次,一只鹿带箭逃向六台山山洞,王维随后就追,发现这座山风光幽静,有庙、有洞,是个好地方,于是王维就在六台山躲藏起来,为了感激鹿的救命之恩,王维组织修建了神鹿寺,从此,六台山改为“鹿台山”,后人因鹿台峰森林冠顶,因而把鹿子头上加林字,名为“麓台山”。
祁县有古八景,麓台山就占有四景:即高山积雪、昌源春水、麓台龙洞、双泉映月。古往今来,祁县麓台山留下了许许多多老百姓喜闻乐道的故事。传说,整个大山风光秀丽,古迹叠萃。山、石、林、水、寺庙、岩洞,组成了一幅令人赞叹不绝的画卷。祁县民间文学爱好者,杨立仁先生光麓台山就收集了近20万字的故事、传说,现已编印成册。
去年深秋季节,结伴登山。黎明即出发,从县城乘车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麓台山脚下,而五六十度的山坡已横在面前。抬头四望,我们已钻入三面环山的大沟之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孤独、惧怕涌上心来。为了不影响同伴的游兴,故作镇静并喜笑于颜,相互鼓励一番,兴致勃勃开始了登山。
我们是从来远镇北关村与碾子峪村往上攀登,因上山者寥寥,成路难寻。曲曲折折,绕来绕去有时能借助野生动物踏下的羊肠小道往上爬,但多数要自己开辟道路,两只手边拨边拽往上爬,脚下的枯枝、杂草就像海绵一样松软软的,生怕踩出什么似的。我们前后紧随,一步步往上登,尽管我一路开道,可早已汗流浃背,口喘精气,心里默默念道:坚持就是胜利。
走呀走,爬呀爬,约从北关村五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石佛窑村。据说这个村是因为有摩崖石窑造像而得名。我们顺便参观了这个古迹景点,石窟内立佛像人物50尊,高者70厘米,低者30厘米,为隋代石雕,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石佛窑村继续攀登六七里就是麓台庙。庙分三大庙,八小庙。三大庙是麓台庙、奶奶庙、神鹿寺;八小庙是龙王庙、润济侯寺、南乡侯寺、罗汉寺、太子寺、圣母寺、阎王庙、千佛寺。这些寺庙均为石、砖、木结构,形成壮观的建筑群。
麓台庙内有一奇景叫麓台龙洞。此洞直下约有10米左右,内分四大洞,三十六小洞。多少年来,由于神秘的传说,下洞深险的人为数不多。
据随行的向导杨立仁先生介绍:麓台山历来是军事要地,曾有要想夺取太原城,首先夺取麓台山之说。麓台山扼太原上党之间咽喉要道。麓台山水源充足,泉水众处,有马趵泉、鹿趵泉、卧龙潭、五龙池、天池等。麓台山有森林面积约13万亩,以松柏为主,还有名贵的紫金树、桂树、紫檀树。麓台山生长有飞禽走禽,奇花异草。麓台山涧壑众多,峰上有川,涧中有平,山中有洞,洞中有水。麓台山除了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外,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如伏羲代表着伏羲文化,娲里村与孔崖炼五色石补天创造人类的女娲文化,黄帝三子祁创造的祁家文化,禹王治水的大禹文化,梁村仰韶文化等等。据传说,麓台山是灵山胜地,曾有许多仙人、大师。附近六县人民赋予麓台山一层神秘的色彩,旧社会是这些县人民祈雨的地方,也是一些善男信女前往告神祈佛求得子女的神圣殿堂。
除此外,麓台景观遍及山峰,千姿百态,奇妙无穷。如:麓台清泉、麓台神井、迎客松、张果老洞、八音山、金鸡岭、黄羊坡、龙鸦咀、白蛇洞、三宝树、断魂崖、藏神洞、野蜂岭、肚血岭、金锁关等五六十处。
从麓台庙继续往上攀,山越走越陡,行越来越难,手拽脚蹬,迂回曲折,回头一看,座座小山已在身后,仰望麓台山顶还在远远高处。我们相携、相励,一会儿钻,一会儿爬,一会儿攀,抬头一看,满山松柏,山坡上一串串紫红的葡萄挂在树上,红红的一片又一片,只可惜这些野生葡萄藏在深山无人问。
一路上山鸡突飞,野鸟喳喳,不时还有野兔被惊起飞奔而去。据当地老百姓讲,野狼、野豹经常出没,今天不知是在穴洞中休息还是知趣,始终未曾露面。山头已在眼前,约下午5时,终于站在了麓台山顶端。凉风扑面,汗消寒生。放眼观望,真是“一览众山小”,群山簇拥而来,方圆目之所及,唯有我们高高在上。此时的高,眼界是如此的开阔,心胸是如此的坦荡,人到这般境地,不是神仙也胜似神了。
麓台山顶似台,分大平台、小平台。从北看台形如瓶,台上松柏成林,紫云缭绕,常年陈雨霖山。麓台山像一条卧龙,横躺晋阳大地,站在龙头山峰四处眺望,早观太行日出,姹紫嫣红,太阳与彩云争奇斗艳,午观汾河入海似银带盘绕群山,晚观西山夕阳照蒸霞蔚,夜观并州古城灯山火海。
真神!麓台山是一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山”,它有“桂林山水之秀”,“有华山之险”,“有峨眉山之神”,可与“五岳、黄山”媲美。
如果把它开发利用,将是一个游览、观光、消夏、写生的好去处。
前一篇:[转载]基尼系数的一个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