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太谷东庄山沟游(二)

标签:
清明太谷东庄马定夫爬山山西农业大学杂谈 |
分类: 业余摄影 |
清明时节太谷东庄山沟游(二)
张建华
续前
站在山口,向北回望。又见一柱白气直冲云宵,不知是那家公司的。但总言而之,可见今天的天气还是不错的,晴蓝无云,风平树静。能有这样的好天气,应该感谢近些年来环保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努力,希望他们继续努力,让这样的好日子越来越多。
在山口处,看看路旁的岩层,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再次油然而生。按地质学家们的说法,每1厘米岩层都是历经千千万万年的演化自下而上形成的,从这一处人工切削裸露的岩层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下面的古生代岩层(下面那一层黄白色大块岩石层)、中间的中生代岩层(有明显灰褐色条纹的那一层)和新生代(中生代岩层以上部分)以来的岩层。我的地质知识有限,不能多说了,已经说了这几句也不知是否准确无误。
继续往南向山里走去,再回望一下山口。这里是个拐弯,从这里向左一拐,就见不到山口了。
路西有一条水沟,沟里居然有流水。山西缺水,河道经常是干涸的,偶尔见到一丝细流,就能让人激动一阵。
森林防火检查站,每一辆车每一个人经过这里都要接受检查。我们因为是游玩儿,带的东西已经尽量缩小到最低限度,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不是放火的,所以只简单地问了一句就放行了。
从检查站再往里走,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原来是一个山间小盆地,还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大砖场。砖窑的大烟筒上方干干净净的,看不到烟雾,应该是采取了环保措施的结果吧。
远眺砖场全景。
离开砖场往南几十米,到达原东庄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在路东,光线不好,先不拍它,这是路西和乡政府打对面的供销社,上个世纪70、80年代很典型的乡村公共建筑,多少年来基本上没有变化。
又碰上了检查站。这是过了检查站之后,回过头来拍的。从这里要拐弯向东了。
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就是发育深厚的黄土堆积,这一处仅露出地面的这一段,就在六七层楼高,二三十米高。
往东看,路还不错。
路南,一处水塘。我20年前曾一个人来这里玩儿过,久别重逢了。
路南,一座很简单的小桥。架设在小河溪的上面。比网络上传看过的有些地方的独木桥要好得多了。
路边,还有一头牛。
上了盘山公路,开始有点往上爬的感觉了。
路边稍息一下,沟北土崖下发现一处院落。
走近看看,遇到铁将军守门。
隔着门缝往里看,这是真正的窑洞,是在自然的土崖下,人工向里挖成的,门面砌上几层砖圈,叫砖满面,显得好看一点。
看了窑洞,转身看外面,一树杏花,在蓝天衬托下,格外美丽,令人心旷神怡,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好香好香的。
西边远处,隐约可见上次爬过的凤山。这是长焦距放大拍摄的。
爬得稍高一点,到了拐弯处,即将告别这块山间小盆地,回望一下。下面是入山以来见到的第二个大型砖场。同样,见不到烟筒冒烟。
路南,又是堆积深厚的黄土层。
看前边,山重水复,可有路?
到达了东庄。村口这个门坊,还相当漂亮精致。
东庄村口,两个村民在忙活,貌似在制作牛粪堆肥。
东庄村街景。路边堆满了好多的树枝,应该是村民的燃料了。
还是东庄路边一处民房,比较普通,不普通的是门顶上的四个字“静居高雅”,有点与众不同。我在太谷别处见到比较多的是“家和万事兴”。
东庄的又一处民房。这是比较传统的老宅了,土坯墙。
东庄村东口,路北,有一个小戏台。
小戏台前面空地上,一棵大树下,拴着一匹骡子。骡子后面,估计应该是一座小庙。庙后边,就是我们走过的路,图片左边可以看到,我的女伴已经往东走了。
东庄村东口路北一处羊圈。
东庄村东口一处小窑洞,门楣上还贴着春联,不知是不是还在住人。
告别东庄,回望一下。
呵,山重水复疑无路,峰回沟转又一程了。前边远处青山隐隐,不知今天能不能爬上那高高的山顶。
前面发现一处水坝,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东庄水库了。
还是弓形坝。小学时学习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故事,知道这种坝,印象很深。估计这个水库就是在学大寨的高潮中修建的。
东庄水库坝前即景。库里的水好绿好绿,只等后面那些山坡长满青松,就可以配得上青山绿水了。
东庄水库又一景。
到达东边库尾,回望水库全景。
库尾北边一处岩层,倾斜得厉害。不知是一次大地震,还是多次大地震造成的结果。
离开水库,往东,不远,有一座大桥,名“富东桥”,看样子也有些年头了。
那边山坡上,下来两个MM。
河边还有两个GG。他们是一块儿来的,不知提着水桶要干什么?
路边又一处剧烈倾斜的岩层。可以想象到在遥远的古代,我们脚下这块地方,曾一次又一次发生天塌地陷般的强烈地震,岩层都弄得七扭八歪了。
路那边一条小水管,哗哗地往下流水,不知水源来自何处。上面可以泉眼和水塘?不由好奇心起,要上去看看了。
先下到河里亲近一下这久违了的自然的溪流,枯水季节,流量还不小了。
爬上到堰顶,原来水是这里流出来的,貌似下面水库里的水抽上来再放下去,有点倒胃口,但愿我的猜测有误。
站在上面朝下看,水管下面这片绿,在周围枯黄的干草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耀眼。
又碰上检查站了,一个简陋的小砖房,两个带红袖章的人,估计应该是城里林业局的人。这是一路走来,碰上的第三个检查站了,难为他们跑这么远的地方,坚持工作。在这样森林覆盖率只有百分之零点零几的荒山秃岭地区,我真怀疑他们的工作有多大的价值。
路南一条纯粹的乱石山沟,沟底好象没有水。
继续往上走,回望一下来路,隐约可见山外平原了。
这是两条山沟交汇的地方,图片中的这条沟由南往北而来,沟边山崖下一条简陋的石子路,通向那边大山深处。沟底乱石成堆,一个水分子也看不到。
这是由东往西的一条山沟,沟底隐约可见流动着的微弱的小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