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SP人物:品友互动沈学华

(2015-01-03 09:44:35)
标签:

dsp

it

如果你当了个CTO,长得帅反而是负分。

谁会相信长得这么欧巴的男人,是个好程序猿呢?

所以,你必须肯分享、能分享,那些新技术、新词儿,比如DSP

一个CTO只要开始分享,不管干不干货,都是一个好习惯。

品友互动的CTO沈学华,在RTBChina网站上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中国移动DSP现状和2015展望》

 DSP人物:品友互动沈学华


炳叔按自己的理解,写了个摘要:

一、移动DSP7个商业维度:

1.流量--变现的基础

2.创意形式--比稿的优势

3.定向--程序员水平

4.数据--CTO综合能力

5.效果度量--客户最看重什么?

6.客户--钱都谁出的?

7.商业模式--费用结算方式

 

二、DSP的三个细分领域:

1.PC展示广告DSP--任何一个网站都能做这个生意。

2.视频DSP--在中国,优酷做的不错

3.移动DSP--大家都在摸索。

 

三、品友互动对接的移动广告交易平台

1.Google AdX Mobile

2.美国的Smaato,一个专注于mobileSSP

3.在印度创建的全球mobile 广告交易平台InMobi

4.新上线的中国本土芒果平台AdsMogo SSP

5.百度移动交易平台

 

四、流量:流量还是太少。

1.全球移动交易平台上每天有510亿的中国移动流量。

2.其中iOS的流量大概在75%, Android流量25%左右。

3.移动RTB投放需求要大于供给,特别是能定向的流量。

 

五、创意形式:单一,只有Banner

1.移动交易平台上现在主要的形式是banner图片。

2.应用墙和积分墙现在在RTB的交易平台上基本没有。

3.移动前贴片视频广告,现在中国还不多,在2015年会非常有潜力。

 

六、定向:数据混乱,无标准,基本定向分类:

1.设备(Device)

2.运营商(Carrier)

3.操作系统(OS)

4.移动App类型

5.地域

6.经纬度(经纬度对现在日益火热的O2O营销非常重要)

 

七、数据分析:三种主要的技术

1.用户身份识别(User Profile

2.跨屏(Cross-device

3.深度链接(Deep Link

 

八、效果度量:移动基本靠经验

1.效果度量的核心是广告的追踪(tracking)和度量(measurement

2.对曝光和点击的监测和PC上类似,已经标准化。

3.作为效果评估的关键,SDK,目前进展缓慢。

 

九、客户:

1.传统客户是手机游戏和手机App安装,这两类客户属于移动生态系统的内循环。

2.新客户是电商和O2O

3.平台广告主,例如淘宝、天猫、京东、新浪、微信,也在加大投放。

 

十、商业模式:量大的说了算,钱多说了算。

1.交易平台和DSP是通过CPM的方式结算。

2.DSP和广告主结算,主要方式是CPMCPC,也有一些是CPA或者CPI (Cost Per Install)

 

十一、沈学华 简历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士,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博士。

曾在谷歌硅谷总部从事搜索算法工作,包括个性化搜索和基于用户行为的搜索效果实时动态实验平台。

在美国最大的行为定向数据公司Bluekai利用基于Hadoop的云计算平台从事个性化广告的研发等工作。

 

十二、新浪微博@RTBChina 的原文链接:

http://www.rtbchina.com/ipinyou-xuehua-on-the-outlook-of-mobile-programmatic-201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