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PP的刚需碎片长尾化

标签:
it |
IT路况2012-1210
WEB
--新浪微博微刊《手机浏览器》011-炳叔
互联网新闻最残酷的地方就是,昨日NB的报道,跟,今天BS的新闻,都在一个Baidu之下。
上市专题今犹在,公司已成黄花菜。
原因何在?
一、用户的刚需没变,但用户获得刚需的装备变了。
下载一直是刚需,迅雷火的时候,用户的装备是PC,当用户的装备变成手机,迅雷再想延续自己的火,难度跟重新再做一个产品没啥区别。
在APP
二、用户的刚需没变,但用户获得刚需的行为路径变了。
迅雷时代的用户下载行为路径是:先搜后下。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下载行为路径是:即看即下。
突发事件太多,和谐删除太快,迅雷来不及啊。
当然需要手机浏览器直接提供下载服务。
三、用户的刚需没变,但用户获得刚需的技术环境变了。
迅雷是BT时代,
现在是云计算的天下。
BT依赖的是众包,用“种子”方式来节省成本。
云计算强调的是独家承担大容量服务,甚至砸钱提供免费服务。
四两拨千斤的时代,瞬间,变成,烧钱时代。
于是,优酷土豆都合并了。
全行业追求的是,公有云,私有化。
四、用户的刚需没变,但用户分享刚需的手段变了。
现在你随便存在一个网络硬盘上,甩出一个链接地址给QQ、微信、微博完事儿。
迅雷的品牌忠实度和用户收费基础,立刻,烟消云散。
五、用户的刚需没变,但用户对刚需的期望值变了。
以前是用户主动去找最好的片儿,
现在是等着最好的片儿直接推送到眼前的手机上。
以前是主动翻墙,
现在是等你翻墙破解之后再告诉他去哪儿爽。
大家消费的不是片儿,是最热推荐排行榜。
以“迅雷”为例说刚需,其实还是想探讨一下原生APP和WEB
原生APP,是把用户的单一刚需固化。
Web
所谓刚需碎片长尾化,就是基于手机浏览器,将用户各种层次、各种时段、各种情绪下的刚需,变成一个又一个的附属功能,然后利用长尾理论,把用户的刚需注意力整合营销给对应的广告客户、电商、收费伙伴。
微刊刊名:《手机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