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在小红书看了一个聊天视频,特别有感触,视频从孩子的角度来谈谈如何与父母相处,聊天的3位是10年前北大毕业住在同一个寝室的同学,名字和年龄分别为32岁的嘻嘻、33岁的佳佳和33岁的世中。
嘻嘻家在三线城市,妈妈是大学教授、爸爸是企业的会计,工薪家庭;佳佳家在二线城市,父母都是小学毕业,都是做生意卖衣服的,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世中家在三线城市,父母是大专,都在国企工作,父亲是国企的管理人员,妈妈是护士。
她们毕业10年了,都经历了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在大学期间,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跟家里父母的关系都是鸡飞狗跳,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没有办法接家里的电话,想逃离家庭,都经历了一个从非常拒绝到现在可以坐下来,与父母心平气沟通的过程。
刚上大学时,父母不愿意放手,比如佳佳父母给她交男朋友的要求列了个表,对地域有明确限制,而她觉得自己爱跟谁在一起就跟谁在一起,这是一个明显冲突,10年过去了,再一起定义两代人生活的边界,哪些事父母可以温柔地提醒,哪些事孩子自己可以做决定。
世中与原生家庭的冲突主要是与妈妈没法交流,一交流双方就失控,对事情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比如说在她生完孩子后,一开始她妈妈来照顾她,但在一些小事上冲突不断,她认为可以给孩子母乳与奶粉混合喂养,她妈妈认为必须母乳喂养,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导致她产后心情郁闷,觉得妈妈不够爱自己。
嘻嘻的妈妈是大学老师,经常给她提12345严厉的要求,她感觉妈妈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是老师的一个习惯,时时处处在打分,总是不太满意,却不会关心你付出了多少。
导致长久以来,她把妈妈这种特征带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对下属很严格,连对自己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对自己非常苛刻,最近才慢慢学会自己与自己和解。
作为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失败,嘻嘻说她失败时,自己无法面对,想从妈妈那里寻求安慰,没想到作为大学教授的妈妈,同样无法面对她的失败,后来她就慢慢学会自己消化了。
听了这些对话,联想到我跟父母的关系以及我跟儿子的关系,感触还是很深的。其实,很多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只是有时候说出的话,让子女感觉是有条件的,所以这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还是有些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有条件的,让子女意识到这一点,是一件让人很难过的事,也会让孩子以后很难完全接受自己、爱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