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令人心动的offer(三):一个需要情怀的职业

(2021-12-03 13:06:07)

        我在出版行业干了将近20年了,出版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职业,出版人要甘于寂寞,却也收获着弥足珍贵的幸福,就如《编舟记》中的那句经典台词:“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真是太幸福了。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从职业选择的角度看,出版工作其实是不错的选择。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一是经济与情怀相结合,出版的盈利能力其实比外界的感觉要好一些;二是创意与制作相结合,有创意的人现在发挥才华的平台很多,但书所代表的系统性知识、深度阅读,依然不可替代;三是大集团和小而美相结合,一个策划编辑自己就是一个业务单元,而且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想做事始终有新的机会。

 

          出版工作对于年轻人来讲有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可能性,而且作为国企,作为文化单位,虽然现在竞争比之前激烈多了,但无论工作压力、工作强度甚至包括工作环境,在社会上应该都算是舒服的。但不同的出版单位之间,差异极大,这些好处应该是行业共性,但你是不是能享受到,还得看你所处的具体出版社。

 

         出版工作的收入如何?我个人的观察,编辑如果做得好,或者说至少手里有一些资源,有稳定的产品和业绩产出,收入应该还可以。但需要注意的是,干出版想挣钱,肯定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如果做不出好书、畅销书,做不大规模,想挣大钱也不现实,而目前真正具有较强市场能力的出版社并不多。

         出版是不是夕阳产业?表面上看很像,我们并没有赶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版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是一个把钱装进麻袋到处买书的时代,那是一个人人抢书看的时代,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出版行业有自己的专有名词形容:买书难。但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变成了卖书难。

 

         但我认为不是,虽然信息和知识的记录、传播载体确实更多元了,但书本身代表的深度阅读、系统阅读依然有需求,有不可替代性,书本身作为产品也有很强烈的制造业色彩,需要进行版式、装帧、封面、印刷等全流程的操作,这个还得出版人来干。

 

          到现在为止,出版依然是线上内容变现的主要方式,出版的生意现在依然能做。其实,从来都没有夕阳产业,有的只是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互联网+出版不仅不是对出版社的替代,相反,是为出版社打开了改革发展的新天地。

         出版社虽然收入不算高,但门槛却不低,编辑基本要求学历名校硕士以上毕业,这几年博士和海归也渐渐多起了;对编辑个人素质要求也不低,要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能够与作者、营销打交道,也能安安静静地坐着编稿子。

          最近一家出版社在招聘3名编辑岗位,有200名左右的硕士以上学历的应聘者报名,基本上毕业于浙大、南大、复旦等硕士,也有毕业于北大、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硕士,一般需要通过集团和出版社的两次笔试和两次面试选拔,最后才能入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