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忠公之嬷”--苏轼

(2007-12-25 23:57:15)
标签:

杂谈

 土默热 在 2007-6-28 下午10:54 发表于 学术研究 

庚辰本《石头记》第十六回,贾府准备元妃省亲,赵嬷嬷说:"阿弥陀佛,......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旁有一朱批:"文忠公之嬷"。 
这个"文忠公",指的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文忠公之嬷"指的就是苏轼的乳母任采莲。  

说起苏轼的"文忠公"谥号,还挺曲折有趣的。苏轼一生坎坷,去世当时也挺倒霉的,由于党政的原因,在世时一切官衔死后全部被剥夺,不仅未获得朝廷任何谥号,反而被宋哲宗列入"元佑党人碑"。"元佑党人碑"共列三百零九人的黑名单,以苏轼为首。碑文写着,奉圣旨此三百零九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皇家子女亦不得与此名单上诸臣之后代通婚姻;倘若已经订婚,也要奉旨取消。凡石碑上刻有他们诗文或题字的,都奉令销毁,著作严禁印行。
宋徽宗年间,"元佑党人碑"遭雷击,徽宗赵佶因迷信害怕,恢复了苏轼在世时的最高官爵。南宋的高宗皇帝赵构,钦佩苏轼谋国之忠,也敬佩他的至刚大勇。为了追念苏轼,把苏他的一个孙子苏符赐封高官。直到南宋孝宗乾道六年,方赐苏轼"文忠公"谥号。现将这道圣旨转录如下:
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爱缅怀于故老。虽仪刑之莫睹,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打,论事肯卑于陆赞。方嘉括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烧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论世。税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衰衣之命。可特赠太师。
此后,景仰苏轼的人们都称其为"苏文忠公"。宋代谥"文忠"的官僚文人还有欧阳修,何以知道《红楼梦》脂批所说的"文忠公之嬷",指的就是苏轼之嬷呢?这是因为,苏轼有一篇纪念自己乳母的《墓志铭》,这个乳母任采莲,正是所谓的"苏文忠公之嬷"!这篇《乳母任氏墓志铭》全文如下:
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父遂,母李氏。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与轼,养视轼之子迈、迨、过,皆有恩劳。从轼官于杭、密、徐、湖,谪于黄。元丰三年八月壬寅,卒于黄之临皋亭,享年七十有二。十月壬午,葬于黄之东阜黄冈县之北。铭曰:生有以养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从与享之,其魂气无不之也。
从碑文可以了解这个奶妈的出身。任氏原来是苏轼母亲的丫鬟,随苏母嫁到苏家後,作了苏轼和他姐姐的奶妈,苏轼长大後,任氏又抚养他的三个小孩苏迈、苏迨、苏过。苏轼做官後转任杭州、徐州、密州、湖州时,奶妈一路陪著他。到最後死在苏东坡做官最倒霉的时期,这年八月,任氏死于黄州,享年七十二岁。十月,葬于黄岗县东北。不知任氏是否有子女,但安葬任氏却是她的乳儿苏轼,由于不能归故里,只能安葬于异乡。虽然苏轼说了两个"不必",但毕竟有一种亲情感叹在其中。苏轼一生为保姆写过两篇墓志铭,另一篇是为自己弟弟的保姆杨氏所作的《保母杨氏墓志铭》:
先夫人之妾杨氏,名金蝉,眉山人。年三十,始隶苏氏,颓然顺善也。为弟辙子由保母。年六十八,熙宁十年六月己丑,卒于徐州,属纩不乱。子由官于宋,载其柩殡于开元寺。后八年,轼自黄迁汝过宋,葬之于宋东南三里广寿院之西,实元丰八年二月壬午也。铭曰:百世之后,陵谷易位,知其为苏子之保母,尚勿毁也。
杨氏也是眉山人,年三十而归苏家,是苏轼弟弟苏辙的保母,熙宁十年死于徐州,享年六十八岁。当时苏辙正在宋州做官,把她的灵柩殡于开元寺。后来苏轼从黄州在去汝州上任时,路过宋,便将杨氏安葬于宋,时为元丰八年。"百世之后,陵谷易位,知其为苏子之保母,尚勿毁也。"可见苏轼对这个保姆的感情也很深。

2007年6月28日于长春

 

 

◎宋赠苏文忠公太师敕文(宋高宗赵构)

    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刑之莫觌,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方嘉祐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AA80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章,是以论世。倘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