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观察方法,要细致地观察。
要想通过观察对一件事物有更多的了解和发现,观察就一定要很细致,要用上恰当的观察方法。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通常有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嘴巴尝等等。根据自己观察的物体的不一样可以重点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然后去细致地观察。
比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主要用的就是用眼睛看这样的一个观察方法,观察到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形态,观察到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生长的地方,样子等等。《蟋蟀的住宅》一文,蟋蟀小小的洞穴,作者能那样具体地介绍出它的住宅的向阳性,隧道的样子,门如何以及平台是如何的整洁,都是他细致观察的结果。那么,在观察黄豆(绿豆)生豆芽的过程,我们可以运用用眼睛看和用手摸这样的观察方法。豆子没有放入水里之前,形状和颜色看上去是什么样的?摸上去什么感觉?放入水中以后,豆子的表面慢慢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慢慢持续地观察下去。等到豆子泡了一天以后,你可以拿出一颗豆子用手捏一捏,看看和泡之前有什么不同?
包括豆芽长出来的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用上如上的一些恰当的观察方法。另外,若你培育的豆芽很成功,还可以用来做菜尝尝它的味道呢!
二、要连续观察
为什么我们读《蟋蟀的住宅》这样兴趣盎然?因为作者对蟋蟀的观察细致入微,可以想象,从观察住宅的外部到内部,从春天到冬天,从幼虫到成虫,需要怎样的一番观察啊?
豆子的变化过程可能很缓慢,但是,他会在许多的细微处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而这些发现和惊喜只有在持续的观察中才不会错过。
黄豆放入水之前和之后又什么变化?豆芽刚刚开始冒芽时是什么样的?多大?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容器里有什么味道?——后来豆芽长高了一些?有多高?多粗?颜色有什么变化?——又高了,形状、颜色、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豆子原来的外壳怎么样了?在水里还是在豆芽顶上?——豆壳什么时候掉的?有看到了什么?小叶苗?用手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滑的还是糙的?硬的还是软的?凉的还是热的?)记住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用了多长时间?每次自己前去观察的时候有什么细微的不同?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哟!
三、记录语言和表达方式
要将一篇科学记录写得有意思,记录形式和表达的语言很重要,《昆虫记》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蟋蟀的住宅》为什么会让我们品起来那样的有滋有味呢?因为作者整篇文章中都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洞穴比作精致的住宅,还从选择住址等等方面赋予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富有人性化的个性。还通过它如何一点一点地建造它的住宅赞扬了他勤劳的美德,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蟋蟀是多么可爱呀。《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作者也运用了一些比喻句让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形态更加具体了。
记录豆子生豆芽的过程,我们可以可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也可以自述的方式表达,还可以加入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感受:期待,惊喜,疑惑等,用上拟人句比喻句等,可以把你观察到的事物描述得更具体。当然,你还可以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四、用心去感受
在整个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过?加入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活动加入进去。这样,你的观察过程会充满趣味。
温馨提示:
请孩子们自备一张A4的纸设计一张《豆子或大蒜发芽观察记录》表,建议表格分为三栏(即观察时间、观察记录(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观察中的趣事),并坚持每天做好记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