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懂得生活中的同情
(2020-01-25 16:58:33)
标签:
由人推自同情是责任是高尚的感情是爱育儿 |
分类: 我的文章 |
让孩子懂得生活中的同情让孩子懂得生活中的同情
今年春节,正是抵抗冠状病毒时期,
可以为孩子们讲讲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
讲讲防范的常识,
也讲讲人类的同情、互助这些美好、高尚的感情。
爱心是同情最重要的根基,心里没有爱的人,也就不会有同情心,不会去帮助需要的人。
人类社会中的公益事业,都是有同情心的人从事的,他们以此帮助着很多需要的人,改善着落后、贫困地方人们的生活,把人们引向富裕、文明、科学与美好、幸福。
父亲、母亲用最温暖、美好的亲爱养育了我们。
第一个发明了火柴的人,把他的技术传递给身边的人。
外敌入侵了村庄,村长带领青壮年与敌人血战后,都被杀害了。
《圣经》中的条文“爱你周围的人”,就是要求人们要有同情心的。沃兹沃斯说:“一个人即使穷到只剩下身无分文的自己,他也会被善良的言行温暖、鼓励,而奋发向上,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认为:“一个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努力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体验幸福的人,也一定会比别人更幸福,因为心底善良、有爱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善待和爱,并且感受深刻,生活也就会更为美好、快乐。”
同情心也是我们对抗困境、邪恶的有力武器。当坚持诚实、正义、真理的人受到迫害、身陷囹圄,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受到了我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他们就会增加精神的力量,去坚持道义、战胜邪恶。
同情心让我们心怀博爱、善良和正直,对周围人的困难不冷漠、不熟视无睹。
而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对生存的世界没有任何一点付出、奉献的人,他的生存就得不到人们的肯定、欣赏和赞扬,也就没有美好和意义。
共情与同情
人的心灵不仅容易感受事物,也非常渴望把自己的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些交流中,人们得到了他人对于同类事物的反应。人们高兴的时候,希望他人也高兴;痛苦的时候,希望他人也像自己一样痛苦;甚至在自己爱、恨或者崇敬、轻蔑的时候,他人也有同样的感情。在社会心理学上,把这样的感情叫做共情。共情就是人们共有的一种感情。由共情引发的对别人甚至对其他生物遭遇和处境的怜悯、关爱,叫做同情。没有共情,人就难以产生同情。我们对自己周围熟悉的人就比对森林里的那些陌生的动物,更容易产生同情。
同情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感情,也是人类很高级的一种感情。
《可怜的小珊迪》
罗伯特•科尔叶是英国的一位传教士,有一天,天气很冷,他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他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 罗伯特•科尔叶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罗伯特•科尔叶答应买一盒。可是在掏钱的时候,他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对男孩说:“我明天再买吧。”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了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罗伯特•科尔叶给了男孩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回来。罗伯特•科尔叶想自己可能上当了,但是回想刚才那孩子的面孔,那使人信任的神情,他又断定这孩子不是那种人。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小男孩要见罗伯特•科尔叶。
小男孩被带进来了。罗伯特•科尔叶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罗伯特•科尔叶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跟着他一块儿去看珊迪。这时他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罗伯特•科尔叶就难过地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呢?”
罗伯特•科尔叶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罗伯特•科尔叶,好像表示感激。慢慢地,他的蓝色眼睛失去了光彩,变成了灰色。他死了。
《艾米与野雁》
加拿大小女孩艾米与母亲一起遭遇了车祸,母亲把她推到了路边,自己却被撞身亡。父亲辛苦地带着艾米,想让她忘记这伤痛的记忆。他们经常在农场旁边的森林里散步,有一天,艾米在树丛里发现了十几只刚刚破壳的小野雁,也许是父母遭遇了不测,小野雁呷呷呷地叫着,把艾米当成了妈妈,团团地围着她,她往哪儿走,它们就跟到哪儿。艾米便决定把这群可爱的小野雁带回家,抚养它们长大。
从此,艾米就当上了“雁妈妈”,和父亲一起照顾着这些小野雁。父亲看到孤独的女儿有了伙伴,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也很高兴。
艾米的父亲是一位滑翔爱好者,他突发奇想:用他的滑翔机,来带领小雁们飞翔。但是这群小野雁只是跟着滑翔机拍了几下翅膀,依然留在地上:它们只认艾米,只跟随着她。
于是,艾米的父亲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小艾米训练成一名飞行员,由艾米领着小野雁飞去南方。艾米父亲还找到鸟类专家,设计了迁徙的路线……
终于,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艾米和父亲各自驾着飞机,带着他们的 16只野雁,从加拿大的农场起飞了,他们要飞到美国的南方,让野雁在那里度过冬天。
这是一支不可思议的人雁组成的队伍。人们惊喜的目光追随着他们,美国海岸警卫队接受了他们的请求,特意为他们放行、引路。艾米和父亲经历了各种旅途的艰辛,顺利地把野雁带到了温暖的南方。
16只野雁融入了在此过冬的密集的雁群。父亲催促着艾米返回,艾米像母亲送别孩子一样,流下了不舍的眼泪,她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看到她抚养大的这16只野雁,听到它们的鸣叫,与它们相亲相。
让人欣慰的是,第二年春天,艾米的雁孩子们,自行北返,16只野雁,都回到了艾米家的阳台。
艾米和她的16只野雁的经历,被拍成了记录片《伴你高飞》。这个充满同情与爱的故事,感动着所有看过它的人们。
——选自《爱,让我进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