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家族的人才簇生与影响

(2018-08-25 09:09:48)
标签:

苏轼家族

人才簇生现象

母亲带起一个家族

一人带起一条状元街

分类: 我的文章

苏轼家族的人才簇生与影响苏轼家族的人才簇生与影响

 

古今中外,我们都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才是一簇簇出现的,他们深受着一些特殊地域、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深受着家庭的影响。

我曾经在常州的状元一条街久久地漫步、深思,感动于这一典型的人才簇生现象:明末清初的百余年间,常州的这一条长不足五百米的不起眼的小街,就由于苏轼(文名东坡)被贬以后,在这里生活过,并且终老在这里,就由此带起了明末清初的4位状元、7位公卿;清代诗坛有名的“毗陵七子”中,有5位也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一个个古门老院,至今散发着厚重的文化气息,让人悟道明义,感慨家庭教育与生活环境影响的重要,甚至泪目。

当年,六十多岁的苏轼经一年长途跋涉,与全家从海南流放地返归常州,再也走不动了,就定居并且终老在这条街上,他在这儿度过了人生最后的49天。

  这里从此也就成为众学子的仰幕之地,成为数百年文风炽盛的福地。

这里由此也就拥有了一处“人文宝地”,并且拥有了一处至今保存尚好的文庙大成殿,它是中国文学流派阳湖文派的诞生地,也是阳湖学署所在地。元朝的状元陈祖仁,明末的状元杨廷鉴,清代的状元吕宫、赵熊诏以及大学者赵翼、洪亮吉等都在此读过书。

位于这条小街最东端的是清康熙四十八年的状元赵熊诏的府邸,里面至今仍保存着这位状元苦读时的书房魁星阁。而赵熊诏的家族,也是人才簇生,其祖父赵继鼎、父亲赵申乔,儿子赵熊诏、赵凤诏,加上叔叔赵申季,一门三代共出过5个进士,是闻名全国的三世进士之家。

与魁星阁相距约50米,是清朝的文史大家赵翼的住宅。赵翼曾有探花的荣耀,官至广州知府,中年后愤于官场黑暗,辞官归乡。他购下了这片房宅,在此生活了30多年,直到88岁时去世。他在此写下了史学名著《二十二史札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千古佳句,就出自其中。

  紧邻着赵翼的故居,是明末状元杨廷鉴的府邸遗址。杨廷鉴的祖先从东汉的杨震开始,也是一代代传承着家族的文化教育,人才簇生、辈出。

  再沿着小街往西,则是吕宫状元的宰相府了。吕宫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是常州市区唯一的状元宰相。他虽然位高权重,却毕生清廉,所以相府的房宅并不宽敞豪华。吕宫53岁时便以病退休,在此居住近十年后去世。

这些文才大家们,不仅发奋读书,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影响,而且受到了一代代文才大家的人生观与品德影响。苏轼生性豁达、率直,在官场上多次因为直言而受挫,但他被贬到哪里,就在哪里为人民做事情。他带领海南人民开渠、修路,亲自扶犁耕地。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科举上榜。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专门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海南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都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

后来的陈祖仁、赵翼、杨廷鉴、吕宫,也都在自己的人生官场中,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心系百姓。

  状元街是常州的文化精华之地,后来的很多名人学士多选择居住到这里,为的是能够与 苏东坡和状元、大学者们为邻。这里,便也一簇族地继续生长着一些文化精英。

   我想像着东坡老人成为国人难以超越的伟大文豪的经历,更是由于他成长于一个有文化、重教育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有一位贤良、智慧的母亲,她勉励、养育起了三位留芳历史的大才:丈夫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

苏轼的母亲夫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明人生的大义事理,她18岁同苏洵结婚,不仅承担家务,而且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启蒙教师。

司马光在为她写《墓志铭》时肯定: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

母。苏轼家族的人才簇生与影响

                          三苏祠雕塑:八娘伴母,左为程夫人

 

夫人勉励丈夫发奋:

苏洵年轻的时候,喜欢游历,科考屡试不中。程夫人从不像别人那样冷眼对他,而是尽量去理解,关心、支持他。她觉得苏洵本身天资过人,有独立个性,并非不学。苏洵看着程夫人为苏家操持劳累,教育子女尽心尽力,并且安贫守志,心中深为感动,他从此闭门谢客,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的成就与程夫人对他的勉励和无私的奉献是分不开的。

 

夫人精心教子:

夫人不仅勉励丈夫上进,而且对孩子们精心抚养教育,谆谆教诲,鼓励他们 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她除了每天操持家务外,还亲自教授儿女们诗书,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有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东汉史《范滂传》。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时代,宦官把持朝政,贪污贿赂,结党营私,草菅人命。当时有位官吏叫范滂,他是个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很有学问的人,而且为官清正,很有胆识和才干。他因同情百姓疾苦,抨击奸党豪强而遭到诬谄,他愤慨地长叹道:古人循善,自求多福;我今循善,身陷大戮。若我死后,愿将我埋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范滂在临刑前,去向母亲告别,他对母亲说:母亲,弟弟仲博是个孝顺的儿子,可以尽瞻养母亲的责任,儿今天要离开了,望您老人家不要过分悲伤。范母擦干眼泪对儿子说:你今天得到的是与李膺,杜密一样的好名声,我还有什么悲伤的呢?名誉与长寿,二者何必一定要兼顾呢?夫人讲到这里,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苏轼听到这里,忍不住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这些正义的火种都深深地埋在苏轼兄弟心中。

 

夫人仁义为本

夫人教子,并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教育,而是抓住生活中一切对于子女教育有益的事情,并用用自身的言行做出表率,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两件寓意深刻的事,可以说影响了苏轼的一生。这两件事,苏轼都记了下来。

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和《异鹊》诗中记叙到:小时候自家的书房、院落中,竹柏丛生,杂花满院。美丽的桐花凤鸟三三两两飞聚于桐树上,与主人和睦相处,巢穴低得可随手拿到。邻里乡亲见状,惊叹不已。有一天,家中的一只花猫捕着了一只漂亮的桐花凤,可怜的小鸟在猫的利爪下拼命挣扎着,发出凄厉的叫声。在苏轼兄弟的救护下,小鸟也未能幸免。苏轼手捧血淋淋的小鸟不知所措。小伙伴中有的吵着要烤来吃。这时,程夫人来了,问明情况后,便教育他们说,做人要有仁爱宽厚之心。这件事让苏轼终身难忘。

另一件事,家里搬进纱縠行新居不久,便发现前人窑藏的一坛金银,这意外之财对一般人来讲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可程夫人却叫人重新埋好,并把土夯得严严实实。并用此事教育启发苏轼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份之财,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准则。这在苏轼《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曾提到。

正是程夫人的教导有方,铸就了苏轼兄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苏轼的家族,便由此人才、大家簇生、辈出,留芳于中国历史。

苏轼家族的人才簇生与影响

他们也留下了很多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的佳事: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两个儿子双双中榜,苏轼名列第二(主考官欧阳修误认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辙也名登五甲。

中国古代,散文写得最好的有八个人,即所谓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与其弟弟苏辙就是其中的两位。

而我们至今还在深情地传诵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时间多少豪杰……

真的是一位贤母,就带起了一个家族;一位文才、知者,就带起了一条街的文化、教育、德行、正气,激扬起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潮流。

这样的簇生现象,在每个民族、每个领域里都有很多:

如杨家将满门皆忠烈;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三姐妹;美国布什家族的两位总统:华裔赵小兰四姐妹接连的哈佛毕业典礼:法国居里家族的三位诺贝尔获奖者……就是那些罪恶、劣行、歹徒的家庭、身边,也是互相影响、污染的!

给孩子们美好的家庭与养育吧;也重视以学识、德行来影响我们的人生所到之处,让我们的家族、社会都簇生优秀的人才与美好、有意义的人生!

    也多与高人、有美好德行的人相邻、相互影响,形成我们子孙后代繁衍生存的和平、安宁、美好的人环境。

苏轼家族的人才簇生与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